主题词:【网商】奶源软肋

【网商】奶源软肋

2010-09-27 中国食品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中国奶粉行业已经脆弱得比纸还薄,任何纰漏以及可能性都会被扩大和关注。“性早熟”之于圣元,只是行业矛盾的突出表现罢了。

  中国奶粉行业已经脆弱得比纸还薄,任何纰漏以及可能性都会被扩大和关注。“性早熟”之于圣元,只是行业矛盾的突出表现罢了。

  案例一:

  圣元:选择进口奶源

  “我一直不明白性早熟怎么与奶粉扯上关系了。”一位奶业高管高呼。但是,事情就这么发生了。虽然最后被认定二者无关,但是这场事件足以让一家国产奶粉企业陷入重重困境。

  这就是圣元。

  本来,经过三聚氰胺后在市场方面的努力,圣元好容易恢复过来。刚刚还发布了一个不错的季报:2010年,圣元销售额838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7%;毛利润更是增加136.9%。“性早熟”事件无疑又让恢复中的圣元重新陷入困境。

  这难免让圣元董事长张亮容易激动。他在近期的波士堂中高声说:“如果圣元含激素有问题,全中国、全世界的奶粉都有激素,都会有问题。”

  这句话,引来满堂哗然。不过从圣元的运营模式来  看,这种自信也有一定的道理。在通常的奶粉加工中,40%是基粉(蛋粉),50%是乳清蛋白,其他是各种营养添加剂。圣元则是一家坚持走加工路线的奶粉企业——基粉来自新西兰,乳清蛋白来自欧盟的法国公司,然后就像戴尔生产组装电脑一样,所有的原材料都是进口后采取干混法在国内进行组装。圣元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品牌包装和渠道建设。

  在“性早熟”事件在进行中时,为了证明自己奶源的安全和有保障,圣元在8月11日的说明特意澄清:圣元牌系列产品中所使用的全脂奶粉目前全部来自于新西兰Fonterra(恒天然)公司,之前使用过欧盟法国Eurosérum公司的;乳清粉则全部来自欧盟法国Eurosérum公司。

  同天,全球最大的乳品原料供应商恒天然公司发布声明称,对自己的产品质量保持百分百自信。

  一位奶业专家评价:“激素不太可能在挤奶或者乳品加工生产环节添加,这没有商业价值。”

  这就相当于告诉外界:圣元在任何环节都不会有主动添加激素的动机。其中,圣元最大的筹码就是——我们用的全部是进口原料。这是很多中国乳业企业共同的选择。为了快速获取市场信任,一些中国的奶粉生产企业开始加大进口原料的采购份额。

  但也正是因为无法自控奶源,圣元一直被同行竞争者所诟病。

  三聚氰胺后,乳制品协会对中国奶业最后反思的结论是,国产品牌乳业应积极推进自有奶源地建设,以确保奶源质量,杜绝源头上出现问题。很多乳企开始自建牧场。

  圣元并没有调转回头自建奶源,而是继续将加工路线做到极致:把出事的河北、内蒙等地的生产加工基地卖给了其他企业,黑龙江的基地交给了自己的低端品牌“名山乳业”,对外宣称圣元旗下的所有奶粉都是进口奶源。

  对此,圣元张亮在近期的《波士堂》上也表示,他们会一如既往地选择全进口原料,这才是中国乳业的正途,因为中国的土地现实,根本容纳不了奶业消费大国所需要的原料。

  但是,进口奶源就能解决一切?可能并不尽然。

  从成本和市场效果上看,进口奶源确实优势明显。目前,世界乳品原料市场上,新西兰、美国、荷兰等自然资源优质、技术标准严格的农业发达国家占主导。集中式的生产、管理和营销,让这些原料变得具有信誉、优质且廉价。直接进口这些原料,会大大减少成本,并在市场营销上赢得卖点。

  但是,盲目迷信进口原料,也是不可取的。

  从近几年的行业新闻中来看,进口原料也曾出过很多问题。据国家质检局统计,就在今年上半年进口不合格乳制品重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23.25吨,同比增幅为15.55%。其中,25.25吨新西兰恒天然公司出品的全脂奶粉被检出阪崎肠杆菌超标。

  同时,随着中国国内乳企越来越多地选择进口奶源,引起世界乳品原料供求关系产生变化,恒天然等几家世界乳品巨头已经开始上调价格,长此以往,进口原料的成本优势也将失去。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股正在进行中的风潮,也会让国内乳业原材料生产遭受进一步的挤压,如果国内这一领域开始衰落,乳品原料的定价权又会旁落他国之手。(网商记者 朱熹妍/文 CFP/图)

  案例二:

  飞鹤建奶源陷增长困局

  为了建设奶源,飞鹤差点沦为第二个太子奶。

  伴随着2010年二季度巨亏2057万美元,股价大幅回落,曾经的乳业黑马飞鹤乳业(ADY.NYSE)似乎已命悬于与红杉的对赌协议。

  2009年8月13日,飞鹤乳业以30美元/股的价格,向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定向增发210万普通股,融资6300万美元。

  这次募集的资金主要投入“原生态牧场”建设,巩固和提升奶源优势。在飞鹤的计划中,未来五年的企业战略,是要打造成中国最大的奶粉类企业。今后5年,飞鹤要建成10个欧美国际示范牧场,仅仅这10个牧场飞鹤就要投入30多亿元。

  自建牧场仅仅是乳品企业在三聚氰胺事件后为掌控奶源以及食品安全所展开的上游竞争的一部分。同时,国家新政策对新建乳制品项目可控奶源的要求有了提高,这些将大幅提高奶业企业扩张成本。

  但是与红杉签订的对赌协议却为这一宏伟的奶源计划加上了无形的压力。“对赌”细则是:从协议执行的第三年起,如果飞鹤流通股15个工作日中的收盘均价低于每股39美元,红杉将有权要求飞鹤将这部分股份全部赎回;如果2009年到2010年飞鹤达到盈利目标,将可以原先的认购价来回购;如果未实现盈利目标,则回购价格必须是原始认购价格的130%。

  如果飞鹤2009年到2010年每股收益未完成预期目标,将要向红杉资本再次增发最多不超过52.5万股股份。如今,由于2009年未达到收益预期,飞鹤已履行此项增发协议。

  飞鹤副董事长刘华表示,飞鹤正在投入巨资建设自有牧场也是造成业绩亏损的一大原因。但是他认为,一旦自有牧场的鲜奶能够源源不断地供应,飞鹤将会主动出击与外资奶粉竞争,而外资奶粉都是大包装奶粉进入国内分装,所以飞鹤将具备更大优势。

  奶牛们这样美好的生活,对于飞鹤来说,意味着几十亿的投入。然而牧场被认为是奶业产业链中收回成本最慢的环节,这就对飞鹤的经营产生了巨大压力。

  如果飞鹤是一家成熟的乳制品企业,和蒙牛、伊利一样规模的话,那么自建奶源确实可以帮助完整产业链。但是飞鹤本身还处于抢占市场的阶段,自有资金有限,以类似借贷的融资方式对赌为期3年的股价,和3年接近3倍的每股收益,还把钱投在占用资金巨大、回收周期漫长的牧场建设阶段,实在有些冒险。

  飞鹤明显对自己太有信心。三聚氰胺后,由三鹿退出空缺出来的市场份额确实诱人,但同时,这个行业的信任值也达到史上最低。企业在对前景进行判断时,不光要从自身条件出发,还要看清行业危机的可能性。这次“性早熟”事件最后导致的是又一次市场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在一个如此敏感的行业里,你要看股价的走势,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要注意行业本身的风险值,对全球经济环境也要有个判断。你能保证世界经济3年里不出点事情?

  回到奶源建设本身,这是产品控制方面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也被更多品牌当成是一个卖点。飞鹤最近举行的多次媒体参观活动,也正是看重这一点。

  奶源一定要抓,但是自建还是用其他的方式可以考虑。

  自建牧场,尤其是购买奶牛投资巨大。目前,从乌拉圭或者新西兰进口的奶牛每头价格在2.3万元左右,奶牛运到后,离真正产奶一般还需要12个月时间,奶牛每天的养殖成本为50元,这样下来一年又要1万多元,从买入到产奶产生经济效益,一头奶牛前期的投入总计需要3万多元。这过程中,因为很多原因不少奶牛会因无法受孕且产奶量低而被淘汰。这也会产生损失。

  “养奶牛长期来说不会赔钱,但是短期内有损益,而且投资还不见效果,所以很少公司做。”刘华也认识到这一点。

  如果选择自建牧场,也应该结合自身资金实力,制定合理的计划,而不用一下子就甩出令奶业巨头都咋舌的版图规划。

  “每天早上,温暖的阳光照耀在脸上,也照耀在一头头奶牛的身上,十分温暖舒适。飞鹤牧场的气候十分温和。这样的气候里,牧草吸足了水分和营养,长得胖胖嫩嫩的,牛吃着牧草,也长得出乎意料的水灵。

  估计除了飞鹤牧场,其他地方的人们很难想象,我和牛喝的是同一种水。牧场用的都是纯天然的弱碱性苏打水,完全没有工业污染,还非常有利健康。想到很多城市都不敢喝自来水,估计牛如果知道了,也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很奢侈。

  早晨的时光享受完了,我要开始工作了。我走进音控室,挑出一张旋律优美的轻音乐CD,按下按钮。牧场里顿时流淌着如春水般流畅而明亮的调子,奶牛们听见音乐,都悠悠摆动着身体,一副安逸闲适的样子。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同样也能调整牛的心情。

  飞鹤牧场的挤奶已经采用高科技了,全封闭真空挤奶设备让我们可以花更多时间在照顾奶牛的饮食与身体健康上。挤奶时,我们会先挤出头三把奶。为了奶源的绝对干净,避免真菌感染,这三把奶是不要的。然后,我会用药浴液清洗牛的乳房,用奶牛专用的消毒毛巾擦拭乳房。之后,就把挤奶的工作全交给挤奶设备了。”

  ——摘自《挤奶工的一天》(网商记者 朱熹妍/文 CFP/图)

  专家解析:

  奶粉市场频发信任危机 奶源建设是关键

  是什么原因导致国内奶粉市场信任危机的频频爆发呢?事实上原因非常多,如监管力度不够,检测指标不完善,奶源质量无保证等等。行业的信誉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必须靠扎实过硬的质量塑造起来。而国内每爆发一次奶粉安全事故,波及的范围都非常广,那些伤、那些痛深深地烙在中国父母的心上,产生不信任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究其最根本原因还是奶源质量问题。

  中国奶源质量水平普遍较低,对此,国家乳制品新规中对相关指标已做出调整,生乳蛋白含量已由1986年国标中的2.95%降至2.8%,菌落总数也由2003年的50万/毫升调至200万/毫升。新规公布之后,引起社会一片哗然,为何25年后乳品标准不升反降呢?归根结底还是缘于我国奶牛养殖业水平偏低。

  养殖业水平普遍偏低

  同样是养殖,为何中国奶源质量如此落后于国外奶源呢?这就不得不说到中国的奶牛养殖模式了。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乳制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中国原奶主要有三种来源,奶牛养殖小区和奶站占比约为25%,企业自建规模奶牛场比例较小,仅为10%-15%,而散户养殖却占到60%以上。以散户养殖为主的中国奶牛养殖模式是原奶质量低的根本症结所在。

  相比于乳企基地养殖,散户养殖具有单一性,因养殖数量少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造成养殖成本过高,再加上近年来秸秆、精饲料、粗饲料等成本价格的上涨,不少散户已经降低了精饲料的喂养比例,这样直接导致了奶源质量的下降。同时,散户在奶牛的选种、科学喂养、饲料合理搭配等方面都缺乏指导,容易造成奶牛低产奶源低质。另外,散户多采用人工挤奶方式,容易造成原奶微生物超标等质量安全问题。

  奶站收购环节不规范

  在经历长期严厉整治后,“奶霸”现象已有所缓解,但奶站管理并未得到严格规范,仍然存在一系列的压榨奶农现象。

  如今,奶站的散而乱现象已经开始得到改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表示,欲用2年时间将奶站收归企业所有,或由企业直接经营,并争取用3年时间,使企业生产所用原料乳中自有奶源比例占到50%以上。

  奶源短缺现象严重

  2010年以来行业复苏的良好态势已经促使原奶需求量增加,各大乳企奶源争夺战愈演愈烈。值得注意的是,奶源短缺问题短期内根本无法解决。要知道,奶牛的养殖生产周期较长,一头母牛从出生到产奶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即使现在开始扩大奶牛存栏数,也得等两年后才有奶可收购。

  不少乳企已经意识到奶源的关键性,开始纷纷投钱自建奶源,也有不少乳企加大了对国外进口奶源的购买,自2008年下半年起,中国乳制品进口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进口奶源是否意味着奶源质量就得到了保障呢?其实不然,进口奶源同样存在安全隐患。之所以大力提倡企业自建奶源,一方面是为了减轻日益严重的对外依存度,近年来,大量低价奶粉的进口对中国市场形成了重大冲击,乳企奶源供应对外依赖性逐渐增强,若企业不自建牧场、自控奶源,未来发展将面临着被外资宰割的局面。另一方面,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乳制品安全。乳企拥有牧场之后,可同时抓奶牛养殖环节和原奶检测环节,双管齐下,发挥最大功效,将乳制品安全隐患扼杀于摇篮中。

  总的来说,奶源建设仍然是保障乳制品安全的关键,相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乳企自建牧场的速度将有所加快,基地规模养殖的比例也将进一步上升,但就中国目前情况而言,要求各乳企所需奶源完全自建还不太现实,可操作性也较难。(周思然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

  原文发布地址:http://www.eeo.com.cn/wangshang/mgc/2010/09/27/181880.shtml (网商)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