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发展失衡 产业链 梗阻

【中国经济导报】发展失衡导致产业链“梗阻”

2009-10-24 中国食品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10月15日做客中国政府网时指出,在去年政府出台十大行业振兴计划后,不仅钢铁、水泥行业重复建设严重,一些新兴行业如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用的多晶硅等已经出现了重复建设的倾向,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象有所抬头。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10月15日做客中国政府网时指出,在去年政府出台十大行业振兴计划后,不仅钢铁、水泥行业重复建设严重,一些新兴行业如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用的多晶硅等已经出现了重复建设的倾向,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象有所抬头。

  陈斌表示,对新能源行业过剩调控将主要集中在加强引导和调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10年我国风电装备产能将超过2000万千瓦,每年风电装机规模为1000万千瓦左右,若不及时调控和引导,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

  对于“新能源产能过剩”,目前的争论很多,有理性之见,也有偏激之辩。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新能源产能过剩”?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能源专家,请他们分析了作为朝阳产业,新能源如何会“过剩”?到底是需求不足还是产业链发生了“肠梗阻”?
  
  低水平重复投资酿产业链环节“过剩”苦酒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首先必须澄清一个概念问题,“新能源过剩”的提法不准确,不是新能源本身过剩,而是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存在过剩,这种过剩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所导致的设备过剩,也就是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的过剩,而非新能源的过剩。林伯强说,其实不论从理论上来说,还是从现实角度讲,新能源当然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即研发(投入)、设备制造和利用。为什么我们的中间环节会在产业发展的初期首先出现过剩?在新能源投资大潮中,各地方政府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林伯强认为,这一点同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短期行为有直接关系。原因很明显,研发需要大量的投入和一定的周期,是一种长线行为。多数人不愿选择研发,一些急功近利的人宁愿选择从设备入手,可以买国外的设备或是图纸进行组装,这样一来不但省了一大笔研发费用,而且设备只要卖出去就能见到利润。目前很多国内的风电企业依靠进口国外的技术或者是用国外零部件进行组装,相当于是一种加工制造业。但是,如果大家都一窝蜂选择这种“捷径”,低水平重复建设也就随之而来,因为研发不足或是根本就没有研发,产品缺乏竞争力,加之新能源利用尚未普及,必然造成中间环节的过剩,大量设备自然就难逃过剩的命运。从这个角度而言,所谓的新能源过剩,其实是人为造成的,是不顾研发与利用的基本国情就盲目投资造成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副所长李俊峰也表示,发展新能源是我国的产业战略,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实施低碳发展的重要选择。但是多晶硅和风电产业发展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9月初在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论坛上也表示,当前,我国可持续能源供给的安全问题,即传统能源供给的不可持续格局没有改变,新能源的比重还很小;同时,环境的压力没有改变,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没有解决,还必须面对全球变暖的压力。因此,在这两大格局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新能源产业就不会过剩。

  其实,不论“结构性过剩”还是“阶段性过剩”,都反映的是新能源产业链中部分环节投资过热的事实,而这种短期内集中对个别领域的透支性开发的行为,必然会导致其投资价值迅速降低。风电产业中的整机制造和光伏产业中的硅料、电池组件都属于这样的细分行业。如果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新能源产业不应该进行“淘金式”的发展,而是要保持一定的节奏。

  从整个新能源产业链来看,系统集成技术、薄膜技术、控制器、逆变器、跟踪器等在我国都还是“软肋”。就光伏产业而言,硅料和电池组件已经蓬勃发展,甚至有“过剩”趋势,最下游的光伏电站建设、太阳能屋顶也都已经启动,但逆变器等设备的生产还几乎是空白。因此,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表示,对新能源行业的调控将主要集中在加强引导和调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其中的关键词就是“引导、结构调整、自主创新”。

  按照前不久初次审议的《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政府将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的总量目标、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情况,来制定规划以及确定年度收购并网发电的指标。而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的计划制定各地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在获得地方政府批准的同时,还要报国家能源主管部门,以及电力监管部门备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将限制地方政府对于新能源项目的盲目投资和无序发展。
  
  应用环节制约造成“新能源过剩”假象
  
  导致新能源中间环节过剩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应用环节的瓶颈制约。有专家表示,在能源可持续供应和环境压力问题解决之前,新能源是不存在过剩的,相反是我国国内需求不足。

  目前的大环境对清洁能源的热情很高,市场需求也似乎很大,规划的规模很大,对政策的预期也很高。林伯强说,就中国的能源和环境情况而言,我们都希望清洁能源有一个快速大发展,但是,要使清洁能源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光靠热情和规划目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考虑能源成本的承受能力以及电价的可调程度。现阶段财政补贴很重要,但是,单单财政补贴是不够的。按中国2008年的社会总消费电量,平均每涨一分钱电价就有345亿人民币;如果居民用电和农业用电不涨,也可以有296亿人民币,财政能拿出多少钱?平均涨一分钱电价容易吗?

  相对传统能源来讲,清洁能源成本较高,这也是一直以来为什么我国始终没有大规模应用的根本原因。清洁能源除了本身发电成本比较高,对于电网的相应配套和成本的要求也很高(如并网的风电和太阳能),大规模的清洁能源发展会使电网成本负担大幅度增加,目前的政策和补贴基本上主要针对发电成本,电网配套的成本问题没有涉及。

  林伯强指出,对于新能源的上网问题,实际上新能源在我国目前是不受电网公司欢迎的。原因很简单,新能源份额太小,而且不稳定,对电网安全构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新能源的份额在能源构成的比例中占有相当的份额,电网公司就不得不考虑新能源的上网问题。此外,还有一个不应忽视的现实问题,那就是现在的新能源,太阳能和风能基本上是在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电网相对欠发达,又是造成新能源利用不足的直接原因。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就认为,“目前来看,大部分风电企业处于微盈利或者亏损的状况。”而国家电监会近期公布的《我国风电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恰好也佐证了这样的说法,目前全国风电场普遍经营困难,甚至亏损,还有近1/3的风电机组处于闲置状态。一些地方在不具备并网条件下,盲目扩大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姜谦说,“从全国范围来看,很大一部分风电无法并网。一方面是由于电网的规划比较落后,另外一个方面也是电网准入技术方面在我国还比较缺失,还没有一个国家标准的出台,这也是1/3的风电设备处于闲置的一个主要原因。”

  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电监会对风电调研的结论都认为,目前全国有1/3的风电装机并网项目处于空转状态,主要原因是电网输出系统的能力太差,林伯强认为,这种情况既给风电投资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也造成宝贵的资金和资源的浪费。我国新能源发展如火如荼,以风电为例,截至2008年底,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221万千瓦,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风电大国。近期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开工兴建,也是世界首座连片开发、并网运行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达1200多亿元人民币。这个项目将来投产后,电网将如何吸纳这里的风电?这是必须提前考虑和规划的问题。对于风、光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自身肯定用不完新能源电力,因此,除了配套的产业结构,还必须考虑远距离、大规模的输电系统建设,这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因为新能源的利用,说穿了就是要求用电网的稳定性来支撑。

  林伯强说,虽然发展清洁能源是中国必须要走的一条路,但应该以最小成本来做。最小成本要求在根据资源与市场的情况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及时跟进相应的配套和政策,推动产业的良性快速发展。现在新能源产业遇到的共同问题就是技术存在瓶颈,导致新能源的成本居高不下,销售价格没有吸引力。如何实现“有序”发展?这个“有序”主要是在发展中避免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如“空转状态”。中国的清洁能源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要使清洁能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除了国家政策的引导和财政补贴外,电网长距离,大输出能力和并网能力的建设必须尽快跟上,因此,理顺电价反映清洁能源成本也是基本的趋势。新能源产业是替代传统能源的一个首选。在发展的初期,电价高是必然的,这也是国外的一个经验,但政府并不会因为这些产业价格高而放弃这些产业,而要用政策来进行扶持,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的普及,逐渐将成本降下来。
  
  以创新应对“万变”的市场
  
  高暴利时代的终结使众多已经上马的国内多晶硅项目夭折、停产,如今企业能够抗击风险的本钱只有技术、质量和产业链的延伸。多数能源专家认为,“新能源设备”的过剩只存在于低端领域内,目前,多晶硅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国外几家大的企业手中,我国很多加工制造项目并未掌握关键的单晶硅与多晶硅提纯技术。而在风电制造方面,真正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也不多,有业内人士透露,许多企业都是买图纸然后组装的,80家企业里应该有70多家都是买的图纸,甚至几家企业买的都是一张图纸,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而海关数据则显示,2009年上半年风电设备进口金额近亿美元,进口的主要就是关键零部件。所以,国务院9月26日批转的“通知”,对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提出了指导原则:集中有效资源,支持企业提高关键环节和关键部件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产业化示范,防止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引导有序发展。

  对于新能源产业规划的意义,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用“一石三鸟”来形容:一是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加就业;二是应对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提升中国能源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陆延昌分析表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开发输送、入网和利用过程当中所遇到的技术障碍。这已成为大规模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电网公司顾问吕振勇认为:风电发出来后上不了网,不光是电网经济效益问题,还有其他发电商的效益问题。对电网公司而言,风电调不了时要靠火电及其他电源来调。因此,发电公司和电网公司各自都有各自的难处。要发展新能源,就要协调发展,而不能故此不顾彼。否则,“瘸腿”的新能源依然不好用。而且,电网跟不上规划也不行。政策上确实要把电网公司积极性调动起来,要补偿电网因此获得的损失。当然,发电企业还要在技术上改进提高。

  作为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要有激励政策,还要有约束政策和技术标准政策。应该几个管理制度体系同时并进,不能说要发展了就不要规矩了,要在有规矩的情况下实现风电科学、协调、有序地发展。

  我国装备制造业良莠不齐的现象肯定存在,要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市场经济需要竞争,但如果有太多厂商加入其中,一旦市场发生变化,有一些厂商就无法保质生产了,最终很难生存。

  有专家表示,这场金融危机给我国光伏行业带来了很好的启示,必须掌握多晶硅生产的核心技术,而不是盲目扩大产能。国外主流的七大多晶硅制造企业平均成本在每公斤20美元~30美元左右,而国内做得最好的多晶硅企业成本价也在60美元~70美元的水平,因此当多晶硅价格暴跌逼近成本线时,国内企业就处在亏损的边缘。

  还有专家认为,技术对于多晶硅生产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薄膜电池巨头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生产的太阳能薄膜电池价格是传统晶体硅电池的一半,但其股票市值却是其他所有太阳能公司的总和,原因就在于第一太阳能拥有独一无二的技术。

  现实已经证明,光伏行业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目前进入光伏行业存在风险。主要包括政策的风险、竞争的风险、利润的风险、产业链的风险和技术风险。例如政策风险,目前对多晶硅生产制定了准入制度,产量在3000吨以上,能耗低于80度的项目拥有准入资格。而对于3000吨以下多晶硅项目今后将不再获批,同时严格控制在能源短缺、电价较高的地区新建多晶硅项目。

  尽管发展中遇到曲折,但新能源发展的前景依旧光明。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消息说,通过大型风电场特许权招标和引进技术,国产1.5兆瓦级风电机组已批量投入运行,自主化率达到86%,降低了风电场建设和运营成本。同时,目前我国正在研制3兆瓦、5兆瓦级风电机组。而太阳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也在迅速提高。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09~201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04年,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额在300亿美元左右。2006年为925亿美元,2007年同比大增60%,超过1480亿美元。2008年虽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但投资总额还是达到了1550亿美元。

  新能源依旧是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原文发布地址:http://www.ceh.com.cn/ceh/llpd/2009/10/24/54723.shtml(中国经济导报)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