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风电设备 突围之策

政策调控背景下风电设备业的突围之策

2009-09-08 中国食品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文/中投顾问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会议指出,目前,政策效应已初步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情况有所缓解,产业发展总体向好。但部分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快,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重复建设倾向。当前要重点加强对多晶硅、风电设备等行业发展的指导。

  之后不久,国家发改委网站更新了《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其中,“2兆瓦以上风力发电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已经从《目录》中删除。此外,“2兆瓦以上风电设备制造”也已从“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中删除。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指出,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重点加强对风电设备等行业发展的指导,并抑制行业的重复建设。而之后相关部委的具体调控措施立即跟进,说明虽然目前新能源产业已经被看做是战略性产业,并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政府也并非是放任自流。在产业发展遇到问题之时,将适时地运用宏观调控对市场机制的盲目性进行抑制和纠正。

  虽然风电设备业的产能过剩已经是众所周知,业内人士也认为,国内风电设备业高速增长的背后暗含巨大的风险,调整将势在必行,但当中央政府真正做出调控的决议时,还是让一直以来备受政策“呵护”的风电设备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那么在政策调控背景下,风电设备业如何才能突围?中投顾问将为你解读!

  技术突破是重中之重

  2009年上半年我国风电设备产量达427万千瓦,同比增长135.7%,但同时上半年我国共进口风力发电机组976台,金额达98534312美元。

  这一组数据说明,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政策的带动下,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迅速崛起。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目前仍处于大而不强的尴尬境地,真正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并不多,关键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这也是我国风电设备产业在上半年产量达427万千瓦,同比增长135.7%的高速度下进口额仍近亿美元的主要原因。

  国内风电设备企业的技术与国际巨头差距究竟有多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国内风电设备龙头企业金风科技,目前整机最大的单机容量是1.5兆瓦,正在研发2~3兆瓦机组;但国际龙头企业单机容量已达5兆瓦。

  那么,究竟如何突破这种技术瓶颈呢?广东明阳风电集团的联合研发模式或许值得国内企业借鉴。

  日前,广东明阳风电集团与世界顶级风能重点实验室——丹麦里索(Risoe)风能实验室在丹麦Roskilde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展开战略性合作,在风能开发与优化、风资源利用、风光互补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

  姜谦指出,目前我国风机制造商多数采取购买国外风机公司生产许可证的方式,但许可证仅是张总装图,零部件还是需要自己研发,国内企业的制造水平使得国产零件跟欧洲零件有很大差距,设备整体性能很受影响。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只能重新设计总装图,这又需要一大笔钱。

  而与欧洲的设计公司联合设计风电设备,是目前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早在2006年明阳集团与德国Aerodyn公司合作,但是知识产权是属于明阳风电。在2007年样机制造完成之后,明阳风电该产品还获得了德国的认证。

  姜谦指出,从长远来看,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突破技术瓶颈当然是一大趋势,但在自身实力不够,条件不成熟之时,选择与欧洲的设计公司联合设计,并取得知识产权应该是一条捷径。

  提高门槛是必然之举

  据中国风能协会统计,中国风电整机制造厂商截至2009年3月已经达到67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27家、民营23家、合资8家、外资9家。另外,风叶生产企业50多家,塔筒生产企业则有近100家。

  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个新的产业中,中国企业的思维模式还是规模制胜,这是最原始的一种模式。

  而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企业涌入,关键在于产业的进入门槛太低。目前国内的风电企业只要购买生产许可证和零部件,很快就可以生产出产品,但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却得不到保障,维修频率大大高于进口风机维修的频率。尤其是齿轮箱、主轴、液压缸等电机元件的损坏问题比较严重。

  相比来看,欧洲风电设备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风电机组整机和零部件技术标准,以及涵盖设计评估、质量管理体系评估、制造监督和样机试验等环节的认证体系。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把相对稳定机型和频谱、避免机型出现混乱、增加零部件的通用性和互换性、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发电成本作为重要目标。

  姜谦认为,进入门槛太低是国内风电设备产业出现过剩产能的重要原因,而国务院此次的调整目标也是直指这部分产能。唯有提高进入门槛,才能促进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联姻资源重地是大势所趋

  8月21日,湘电集团与甘肃省直相关部门、部分市政府、相关企业司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和共谋发展的原则,签署了战略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湘电集团将与天水星火机床有限公司联合在甘肃生产目前国内外风力发电装备主流方向的2-5兆瓦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年内可生产2兆瓦直驱风力发电成套机组100套,明年达到300套生产能力,成为甘肃省内重要供货商。另外,湘电集团还与甘肃白银市政府就在白银建设风力发电成套设备总装厂等作出相关约定。

  中投顾问最新发布的《2009-2012年甘肃风力发电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甘肃省风能资源总储量约为2.37亿千瓦,风能资源丰富区、可利用和季节可利用区面积为17.6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9%。随着8月8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风电工程“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正式开工,预示着甘肃风电产业即将迎来大发展时期。

  而湘电集团则是我国电工行业的骨干企业、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的生产、研制基地、国防装备定点生产厂家。2009年上半年,湘电集团共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1.3亿元,同比增长57.29%;截至6月底,集团公司资产总额85.3亿元,较年初增加8.9亿元。风电产品成功进入福建、内蒙、山西、河北等地风场,合同金额50多亿元。

  姜谦指出,湘电集团选择此时结盟甘肃,是该集团在这一风电产业极具潜力的省份的提前布局,进而提高自身产品市场占有率的一种手段。而这种风电设备企业移师资源重地的做法也会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因为风电设备企业移师资源重地一来可以解决原来的设备运输难题;二来企业靠近资源重地,也大大方便了对于设备的维修、更新。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