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阴影远去

【中国产经新闻报】阴影远去?

2009-08-10 中国食品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回溯一年前,曾有研究人员断言:中国乳业的发展水平将会倒退两到三年。现在,三聚氰胺给消费者造成的恐慌真的已经完全消除了吗?乳企已经彻底摆脱三聚氰胺所带来的阴影了吗?

  “三聚氰胺”事件已经过去一年了,曾经如多米诺骨牌般的乳企们又开始重“坐”老百姓的餐桌。回溯一年前,曾有研究人员断言:中国乳业的发展水平将会倒退两到三年。现在,三聚氰胺给消费者造成的恐慌真的已经完全消除了吗?乳企已经彻底摆脱三聚氰胺所带来的阴影了吗?

  本报记者 李萍报道

  7月31日下午6点,北京朝阳区管庄美廉美超市,乳品区整整齐齐地码着一箱箱不同品牌的牛奶,不时有人上前就不同品牌牛奶的价格、包装等进行对比。

  没有人再提三聚氰胺,好像这事情从未发生过。

  就在同一家超市同一处位置,2008年10月29日,几乎所有品牌的牛奶,均用最显眼的方式表明自家牛奶三聚氰胺检测合格:蒙牛请消费者游览牧场;三元以报纸声音为据;伊利直接声明三聚氰胺检测合格……

  为人家长的消费者仍旧清楚地记得,2008年9月11日,三鹿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三鹿公司决定立即全部召回。

  如果以这个时间为准,则三聚氰胺事件爆发距今已经一年。

  而眼下,各大超市里几乎再也看不到三聚氰胺的字样,但在人心深处,三聚氰胺所造成的恐慌真的已经完全消除了吗?乳企已经彻底摆脱三聚氰胺所带来的阴影了吗?

  冲击第一波:

  外资优势地位巩固

  “还是外国牌子的保险。”山西一李姓家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回顾三聚氰胺事件全过程,李姓家长的心情不难理解。虽然后来国家相关部门一再声明,大多数企业生产的婴幼儿奶粉是安全的,但已成惊弓之鸟的消费者,一时之间还是很难再接受国产奶粉。

  这时,洋奶粉开始以黑马姿态出现。

  “洋奶粉本来就占据奶粉市场70%-80%的份额,三鹿事件一出,地位更强化了。”国海证券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刘金沪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尽管洋奶粉相比国产奶粉价格高昂,但消费者还是明显更愿意为洋奶粉买单。5月份,中国奶业协会《杭州市乳制品消费调查报告》显示,70%的被调查者信任进口乳制品,虽然也有19%的被调查者表示“基本不愿购买,更愿意支持国货”,但多数消费者还是表示“信得过或会尝试食用进口乳制品”。

  不过,国产奶粉企业显然无意放手高端市场。早在2006年,蒙牛集团便与国际乳业巨头丹麦阿拉·福兹公司联手,斥资5.4亿元拓展中国高端奶粉市场。近日消息显示,伊利将兴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奶粉项目。

  光明乳业[7.44 0.68%]也不甘示弱,其负责人郭本恒发布2009年光明市场目标,即实现从恢复到增长,年底超过行业增长速度的战略。

  根据这些举动,中投顾问食品行业首席研究员陈晨判断,国内企业对高端奶粉还是有兴趣的,他们的决心不会改变的。

  陈晨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洋奶粉在品牌忠诚度方面已经形成了气候;在技术、口味上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经验。国产奶粉的选择只能首先控制中低端市场,才有可能进攻一线城市,与洋奶粉竞争。

  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新增人口中,只有20%以下的人群吃得起洋奶粉,市场明摆着,80%的人群还得吃国产奶粉。”

  目前因为三聚氰胺的影响、大量洋奶粉的冲击,市场传言称奶粉积压已超过30万吨。那达木德估算,伊利、蒙牛方面,刚刚恢复到事件之前销量的70%。考虑到整个发达国家经济状况探底回升,以及国家采取的奶粉储备措施,“综合起来,奶粉市场到年底以前恢复到85%左右还是有可能的。”

  行业信任危机:

  第一阵营大换班?

  婴幼儿奶粉出事后,液态奶紧随其后成为下一个被怀疑对象。

  2008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结果显示,蒙牛、伊利、光明等知名乳业品牌的部分液态奶被检出含有三聚氰胺。

  虽然相关专家一再强调,中国市场上的液态奶还是比较安全的。但消费者对乳品行业的整体信任已经降至零点,乳业也开始全面衰退。

  当时令业界惊心的是,作为全国最大的奶粉企业,三鹿在失去品牌、没有资金、巨额赔付面前无法生存,破产倒闭。就在三鹿待价而沽的同时,其余一线乳品企业在股市暴跌。

  据悉,蒙牛负责人牛根生曾以“万言书”的形式向各界求援;伊利股份2008年净利润亏损达16.87亿元,成为三聚氰胺事件中亏损最严重的中国乳品上市企业;光明乳业2008年亏损2.86亿元。

  兼并重组事件随后陆续上演。

  5月13日晚间,北京三元食品股份公司发布公告称,将对三元集团[0.15 0.00%]、北京华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大发畜产公司实施重组。

  7月6日,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中粮集团牵手蒙牛,以约20%的持股比例成为蒙牛第一大股东。

  7月28日,光明乳业公告称,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决定协议受让上实食品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的全部光明乳业股份。

  6月份,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张莉曾表示,三聚氰胺事件加快了行业机构调整和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张莉说,乳制品行业集中度提高,而全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数量由去年8月的743家增加到目前的787家。

  “我个人比较赞同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那达木德认为,在中国大型牧场是趋势,大型奶源基地只有大企业才有能力去抓。

  虽然行业集中度提高,但总体而言,乳业第一阵营变动不大,且未来数年亦将保持相对稳定结构。

  陈晨说,蒙牛、伊利、光明,目前的地位,十年之内也难以被撼动。其余乳企如完达山、飞鹤等,在奶粉行业进步比较大,但仅局限于奶粉方面,相对前三家乳企,这些乳企产品不健全,规模上无法与之相比,短期之内赶上更不现实。

  至于三元,东方艾格高级乳业分析师陈连芳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三元兼并三鹿部分资产后,这些资产要达到满负荷运作,需要有个过程。就目前的情况看,三元几乎没有可能达到三鹿最盛时期的水平。

  最重要的是,陈晨说,乳业现在已处于稳定期,高速增长已经不可能。且格局已经稳定,“即使三聚氰胺这样一个重大事件,大的洗牌也并没有发生。”

  机会猜想时刻:

  巴氏奶份额有限

  巴氏奶曾被认为将因为此次三聚氰胺事件而重振旗鼓。依目前局势判断,巴氏奶确是此次事件的获益者,不过,受益程度显然有限。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一个多月,三元食品总经理钮立平曾对媒体表示,由于被曝光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常温液态奶,有可能导致消费者转向消费新鲜的本地供应的低温奶,引起各企业原有产品结构的改变。

  问题是,相对于常温奶,巴氏奶时间及保存条件的“苛刻”要求,令巴氏奶企业很难做大。“必须天天去买,很麻烦,不符合市民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入户上门也存在很多局限性,虽然有些企业一直在坚持,但一直难以做大。”陈连芳表示。

  北京朝阳区双桥农场一王姓大爷亦对本报记者表示,三聚氰胺事件后,他订购过一段时间的巴氏奶,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王大爷因嫌麻烦最终还是选择购买常温奶。

  刘金沪认为,运输半径的限制,导致短期之内常温奶占主导地位的消费格局不会改变。此外,南方经济相对发达,如果在城市周边大量建牛奶场,成本过高。

  那达木德的观点则有些不同,他说,“随着大中城市的冷链建设,人们会对巴氏奶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不过他也表示,巴氏奶若要在全国普及,可能还得5-8年时间。这跟各地冷链建设、物流水平等有一定关系。

  原文发布地址: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090810/1062731.shtml(中国产经新闻)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