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中储粮

【网易】中储粮“入市”

2012-02-06 中国食品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1月初,中储粮旗下全资子公司中储粮油脂公司宣布正式进入食用油终端市场,推出名为“金鼎”的小包装食用油品牌,目前产品包括5升及1.8升装的大豆油,按照计划,产品在年内将进入江、浙、沪、津两万多家超市及零售终端。

  1月初,中储粮旗下全资子公司中储粮油脂公司宣布正式进入食用油终端市场,推出名为“金鼎”的小包装食用油品牌,目前产品包括5升及1.8升装的大豆油,按照计划,产品在年内将进入江、浙、沪、津两万多家超市及零售终端。


  
  事实上,除了食用油,不安于“收储”的中储粮已全面“入市”,网易财经获悉,在大米及食用油两项经营性业务方面,中储粮正计划分别新建多个重量级的加工基地,届时将分别新增400万吨和100万吨的加工能力。
  
  然而,作为国家“政策性粮油储备企业”,中储粮一方面享受巨额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则从事经营性业务,被业内认为不管是资金还是政策方面都“胜人一等”,关于中储粮政商身份的争辩仍在继续。
  
  食用油“下海”
  
  “我们这次是高调进入食用油市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部门负责人告诉网易财经,重音在“高调”二字。与中粮辉煌的福临门大厦相比,这家掌控着全球最大粮食库存的央企略显低调,总部隐于西直门僻静处的大门入口甚至没有明显标牌。
  
  虽为粮油行业屈指可数的几家中央企业之一,中储粮却并不为大众所熟悉。
  
  成立于2000年的中储粮受国资委直接管理,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及储备油的经营管理,对中央储备粮的总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总责,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
  
  “由于特殊的政策性背景身份,一旦我们出现在市场面前时就会备受关注。”上述中储粮总公司部门负责人表示。
  
  2012年1月初,中储粮旗下全资子公司中储粮油脂公司宣布正式进入食用油终端市场,推出名为“金鼎”的小包装食用油品牌,目前产品包括5升及1.8升装的大豆油,按照计划,产品在年内将进入江、浙、沪、津两万多家超市及零售终端。
  
  据中储粮总公司综合部负责人向网易财经介绍,中储粮油脂公司计划将在近期内成立专业化的营销公司对包装食用油的生产经营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在渠道建设方面,2012年,中储粮油脂公司将在华东、华北区域建成5万家销售网点,实现年销量20万吨的目标。
  
  按照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民的目标设计,金鼎食用油在未来五年产能将达到100万吨,销售额100亿元,实现占有10%的市场份额。目前我国食用油年产销量为2700万吨,小包装食用油的量约600万至700万吨。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则向网易财经分析称,目前小包装食用油格局已经较为固定,其中,金龙鱼已经占据四成以上的市场份额,福临门、鲁花等品牌也分割了一部分市场,中储粮要想成功进入这一领域难度较大。
  
  而被市场广泛认为的中储粮推出“金鼎”背后的含义是国资委借道对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价格进行宏观调控。对此,周思然认为短期而言,中储粮所谓的“宏观调控”并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毕竟,小包装食用油市场格局并非在短期内就能改写,“需要中储粮长期的品牌规划和经营。”
  
  网易财经了解到,作为中储粮计划的第一个铺货地区,上海沃尔玛与家乐福两大卖场暂时并未进货这批“金鼎”小包装食用油,而江、浙、津三地这两大卖场亦没有销售。网易财经联系到的数位食用油经销商亦表示目前仅是听说“金鼎”,但并未见到产品。
  
  全面入市
  
  事实上,从2011年开始,中储粮在全国各地布局产业链、建设粮油加工项目的动作就愈发密集。
  
  “中储粮扩展经营性业务的步伐肯定会继续加快。”一位要求匿名的粮油行业央企内部人士告诉网易财经。据了解,中储粮目前进入的经营性主要业务包括大米与油脂两项。
  
  上述人士介绍,目前,中储粮已经开工建设的油脂加工项目就有三个,而大米加工项目也有两个。他透露,在大米加工业务上,除去上述两个以外,中储粮正在成都推动建设一个“规模庞大”的大米加工基地。
  
  “大米项目能创造至少100万吨以上的年加工能力,油脂也将新增3到400万吨。”
  
  而据公开的报道显示,仅在2011年,中储粮已建成投产的经营性项目就有3项。
  
  2011年3月,中储粮第一个达到日处理3000吨大豆的压榨厂在江苏镇江正式投产;5月,中储粮油脂公司与四川宏鑫粮油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投资1亿元成立中储粮成都有限公司盐亭油厂;6月,中储粮与京粮集团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其中一个重要的合作项目是在天津合建日处理大豆近6000吨的加工厂。
  
  目前,中储粮向市场推出的大米品牌包括“龙系”、“隆鼎福”、“华夏粳华”、“盛湘”,以及“东鼎”牌面粉品牌产品,而在食用油方面,除了此次推出的“金鼎”,中储粮油脂公司在2011年6月份还推出了面向上海市场学校、工厂等团体的“海上花”牌中包装食用油。
  
  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储粮从事粮油加工业务的企业共有74家,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大米加工、面粉加工、油脂加工等多个领域,其大米加工能力即已经超过了150万吨,植物油也超过了150万吨。
  
  此外,在食品加工、玉米加工,中储粮亦有部署,但被市场所知悉的产品则不多。
  
  政商身份之争
  
  作为一家出生“使命”即被定位为“政策性粮油储备企业”,中储粮一方面在收储方面享受国家补贴的政策性粮油业务,一方面则不断踏入粮油加工、物流等充分竞争业务的深水区。
  
  所以,当这个带着计划经济色彩的企业直接接触自由的市场经济时,关于角色定位的争辩则从未间断。
  
  在中储粮官网中,其公司介绍一栏即表示“享有国务院确定的国有大中型重点联系企业的有关政策,在国家计划、财政中实行单列”,但同时强调“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在食用油及大米这两项充分竞争的业务中,中储粮的经营性竞争对手们最大的担忧是:中储粮一方面拿着巨额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则从事经营性业务,不管是资金还是政策方面都“胜人一等”。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分析认为,在业务竞争上中储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上游原料充足,不仅具有较强的原料掌控和生产加工能力,还在全国各地拥有大量的仓储,配套设施齐全,而更重要的是价格优势,中储粮的竞争性产品无盈利压力,因此在定价上必定可优于其他产品。
  
  一位黑龙江民营大米加工企业负责人即曾告诉网易财经,若按照自身意愿,作为市场性企业,其并不愿意与中储粮这种“政策性太强”的企业有业务合作。“以政府身份收粮,以市场身份卖粮,价格差价都让它赚了。”
  
  据此前的媒体报道,在2011年6月,有关部门启动油菜籽收储,中央财政给予委托企业每市斤0.10元的一次性费用补贴,虽然有一定数量民营企业入围,但是中储粮和中粮集团仍然占据大头。
  
  中储粮购销计划部副部长金京即曾对“经营”与“收储”质疑回应称在中储粮内部正“打造防火墙”。他介绍,目前中储粮在涉及经营性业务时有着相对严格的管控,比如中储粮油脂公司镇江油脂基地就将加工业务、仓储业务在财务、业务上相互独立。加工业务由自己的总经理负责,而仓储则由中储粮公司的三级法人负责。加工业务、仓储业务二者在财务上单独核算,自负盈亏。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