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粮食

甘肃今年将收获超过千万吨粮食

2011-11-24 中国食品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在干旱、贫瘠的甘肃土地上,今年将收获超千万吨的粮食!

  在干旱、贫瘠的甘肃土地上,今年将收获超千万吨的粮食!

  这样的产量,对于中国这个世界粮食大国而言,占比不大。然而,对于长久以来为一口粮食发愁的甘肃来说,能够实现粮食供需平衡有余,具有里程碑意义。

  实现粮食供需总体平衡有余

  会宁是甘肃省最干旱的县之一,今年春夏,这个县再遭严重干旱,但当地农民没有为吃粮发愁。

  会宁县会师镇西岩村村主任王永福说:“小麦虽基本绝收,但玉米、土豆产量还不错,土豆单产在1吨到1.5吨之间。”

  据甘肃省农牧厅介绍,因旱情严重,夏粮减产,但秋粮弥补不足,全年粮食总产预计仍将达到1005.3万吨。这是甘肃粮食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如今,尽管小麦、大米还要适量调入,但甘肃马铃薯、商品玉米、制种玉米、啤酒大麦、小杂粮有大量调出,甘肃粮食供需实现了总体平衡有余。

  尽管自然条件严酷,但近年甘肃粮食产量却在加速增长。甘肃农牧厅的统计显示,甘肃粮食产量从1994年的700万吨增长到800万吨,用了10年的时间;之后从800万吨到900万吨,用了5年时间;从900万吨到1000万吨,只用了2年时间。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甘肃粮食增长来源于山旱地,不是以牺牲更多的水资源为代价,相反,是用尽可能少的水生产尽可能多的粮食。

  甘肃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介绍,甘肃人均占有的水资源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然而甘肃人均生产的粮食却接近全国人均水平。

  “旱地也能产这么多粮,科学种田是真好。”55岁的王永福说,“我们这里土地虽多,但多是山旱地,早些年常闹饥荒。没想到现在不仅旱年不再闹饥荒,而且还有余粮出售。”

  科学调整结构是粮食增产的关键

  “十年九旱”、“年年种粮不见粮”,这是甘肃旱作农业区广为流传的两句话,也透露着人们对旱作农业的无奈。

  甘肃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全省70%的耕地是山旱地,近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如何从这些山旱地“刨”出粮食?

  武文斌说:“ 十年九旱 其实是相对于春夏时节和夏粮作物而言的。甘肃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九月,冬春以及初夏干旱频繁,但全年降水量并无多大变化。小麦的需水时节刚好与甘肃降水时段错开,也因此有了 年年种粮不见粮 一说。”

  据此,甘肃省近年来持续调整作物结构,压夏扩秋,调减小麦种植面积,扩大马铃薯等秋粮种植面积。马铃薯、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千万亩,而小麦10年调减360多万亩。

  王永福所在的西岩村9000多亩地中,一半以上改种了玉米,剩下的主要是马铃薯和小杂粮。

  如今,秋粮在甘肃粮食构成中已占据70%,也是增长潜力所在。其中较为典型的作物之一是马铃薯。因需水季节与甘肃降雨季节大致吻合,且土壤适宜,甘肃马铃薯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目前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马铃薯产区。

  武文斌说,甘肃粮食作物结构的调整,是在科学认识旱情的基础之上,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的调整,变对抗性结构为适应性结构。这种科学发展的理念是推动粮食增产的关键。

  新技术让每滴雨水发挥最大作用

  在适应干旱的同时,如何用更少的水生产更多的粮食?甘肃农技人员探索出了一项新的种植技术。

  这一技术全称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甘肃人习惯称之为全膜技术,其要领是在秋季或者初春土壤解冻时,在地里起大小双垄,然后用地膜将整块地覆盖,在垄沟内进行种植。

  “如果没有全膜技术,我们这里几乎种不成玉米,没有玉米,我也养不了牛。”益岁润说。

  甘肃定西市通渭县降水少,干旱频发,过去只能种植小麦等产量低的粮食作物,农民吃粮困难。有了全膜技术后,这里开始涌现出许多玉米种植大户,益岁润就是其中之一。

  家在通渭县平襄镇城关村的益岁润,近年来连续承包上百亩土地种植玉米等作物,生产的粮食、秸秆又用来养牛,牛粪在沼气池发酵后再还田,形成了循环农业。

  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说,全膜技术看似简单,但却将水分的利用率提高了70%以上,在玉米种植中效果尤为突出。一般情况下,1亩地1毫米降水最多只能生产1公斤粮食,而利用这一技术可达到2.2公斤。

  “仅有科学认识还不够,还要有创新的技术。”武文斌说,秋季用地膜铺地,留住水分可持续到来年6月,化解了频繁发生的春、夏之旱。地膜又能增光、增温,以往在海拔2000米以下、降水达到400毫米的地方才能种植玉米,现在在海拔2000米至2300米、降水达到250毫米以上的地方也能种植。

  经全力推广,甘肃运用这一技术种植玉米已超千万亩。杨祁峰介绍,全膜玉米耐旱,产量远高于小麦,是带动甘肃粮食增产的主要品种。

  武文斌说,北方旱作区旱地面积多达5亿亩,旱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是增粮的潜力所在。甘肃科学认识干旱,不断创新旱作农业新技术,变旱作区为粮食主产区,为北方旱作农业发展和增粮提供了成功探索案例。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