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食用油 涨价

【北京商报】谁在幕后操纵食用油涨价?

2011-07-20 中国食品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如今,政府限价令刚过,食用油市场立马乱了套,各种涨价说甚嚣尘上,核心的理由都是为涨价铺路,但不小心却露出了马脚。

  食用油市场好像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限价、涨价、否认、推脱……还夹杂着公众的普遍质疑。如今,政府限价令刚过,食用油市场立马乱了套,各种涨价说甚嚣尘上,核心的理由都是为涨价铺路,但不小心却露出了马脚。

  市场乱象整晕消费者

  

在这场涨与非涨的市场混乱中,鲁花集团无疑成为了众矢之的。各方消息均称鲁花是近期第一个公开宣布涨价的企业,也是打响食用油限价令解除后涨价第一枪的始作俑者。

  有卖场负责人向记者反映,其接到鲁花集团的商品调价通知,要求鲁花压榨一级花生油5公斤装产品的市场价从119.2元上涨到127.2元,涨幅约6.7%;5升装产品上涨至115.3元,涨幅5.6%;而4升装则上调至99.4元,涨幅达7.6%。紧接着,各地媒体均曝出卖场和超市接到鲁花提价通知的消息,涨幅普遍高于5%,引发了各地消费者的强烈不满。

  去年11月,国家发改委要求中粮集团、益海嘉里、中纺集团和九三粮油集团四家国内食用油巨头企业在今年3月底前必须保证油价平稳。4月,备受原料成本压力的食用油企业又接到发改委的建议,希望6月底前再次暂缓提价。如今,限价令刚过,鲁花旋即提价,难怪会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是,鲁花提价仅过去一天,又有消息称,各大超市再次收到鲁花集团的调价通知,只不过此次是调低价格。消息人士透露,“7月10日只涨了一天,当天就再次接到鲁花集团的通知,说不能涨价,7月11日花生油价格又降了回来”。而14日,又有商家表示,再次得到鲁花方面确认“涨价照常执行”。到底要不要涨?明涨还是暗涨?这种涨降不定,让消费者的神经一再受到挑逗,引发的反感可想而知。

  同时,鲁花方面的表态也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其集团业务部相关负责人称:“集团没有对外说过涨价,终端涨价不一定代表厂家的真实意图,有可能是超市自己的行为。”这与鲁花某相关负责人此前“调价5%也无法抵消花生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的承认提价表态完全相悖。

  此外,鲁花近日还采用过捆绑销售方式,即每箱(5升4桶)附带4瓶500毫升装葵花籽油的赠品,而批发价格由涨价之前的400元上涨为444元。但是据商家介绍,不带赠品每箱售价为424元,较之前上涨24元,涨幅为6%。鲁花改口否认涨价后,解释为 “捆绑销售”引起的价格调整,但是之后对于“捆绑销售”也开始保持沉默,还将涨价行为推到超市等终端身上。

  “成本压力与日俱增”说

  鲁花率先涨价招来骂声一片,但是其也为涨价找出了最好的理由:成本压力。鲁花集团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花生油主要原料的花生价格从2010年的每吨8400元涨至目前的10000元以上,加上人工费用、电费、物流费用都有上涨,鲁花集团盈利压力较大,即便调价5%,也不一定能抵消花生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

  据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去年花生主产区降雨量偏大,导致花生产量下降,价格上涨,目前市场上花生米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14.3元,同比涨幅高达71.26%,导致花生油企业亏损比较严重;大豆原料的成本也已经超过4000元/吨,加工企业每加工1吨大豆,平均要亏损100-400元。所以,他认为,鲁花提价是成本上涨压力下的无奈之举,而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也是众多食用油企业现状的真实写照。

  曾表示“不在微博上谈工作”的鲁花集团品牌总监初志恒在鲁花成为众矢之的后,终于也耐不住寂寞,在其个人微博中向公众出了一道算术题:“收购一斤花生6块钱,一斤花生的出油率是40%(不算人工成本,不算管理成本),问:一斤花生油应该是多少钱?”难掩其对公众质疑鲁花涨价的不满。由此推算,一斤花生油应该是15元,而按一升油约为1.6斤计算,市场最受欢迎的5升装产品仅原料成本就约为120元,而目前在超市中销售的鲁花压榨一级花生油(5升)定价为105.9元。看来,初志恒是想用数字证明其产品成本倒挂的情况,该集团另一位工作人员还对外表示,这种倒挂情况已经持续了两年时间,让鲁花不堪重负。

  益海嘉里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其实食用油企业的发展压力都很大,其集团产品自去年11月至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一吨基础油亏损额度高达1000元,但是公司要承担社会责任,不会轻易调价,近期也没有提价计划,只能通过其他途径减少成本。但是他还坦承,实际上其他途径根本不能缓解成本压力。可见,其对产品涨价的渴望程度并不亚于鲁花。

  此外,初志恒还在微博中发布一连串反问句称:“房地产有限价令吗?石油有限价令吗?钢铁有限价令吗?电有限价令吗?猪肉有限价令吗?为什么只有一个行业有限价令?”其实他所指的“只有一个行业有限价令”是之前国家对食用油领域的限价政策。而其这些反问中对食用油限价令的不满情绪可见一斑。

  “企业为提价铺路”说

  食用油原料价格集体冲高,为何独有以花生油为主打产品的鲁花率先扛起提价大旗,是否因为成本上涨倒逼企业到了不涨不可的地步?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分析称,虽然目前花生油的主要原料花生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再加上人力成本、通胀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花生油生产成本增长较大,然而花生油属于食用油等级中最高的天然食用油,其面向的主要是高端消费人群,其价格中还会有部分利润空间,尚未到非涨不可的时候。

  而近期国家粮食局对全国油脂储备的调查情况也显示,食用油储备量充足,其主要原料来源的粮食市场也保持着相对的稳定状态,可是,本应保持安静的食用油市场为何一反常态,涨声一片?鲁花又为何做出先承认后否认的举动呢?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称,鲁花这么短时间内先涨后降,可能是迫于媒体报道的压力,因为目前发改委对基本消费品价格的变动还是很重视的。在价格越来越敏感的时候,企业和商家都拿不定主意涨还是不涨,既不想再承受成本压力,也不敢轻易挑战消费者接受的底线,更不敢在国家价格调控敏感时期顶风作案,所以就出现了这种一而再的试探市场反应的行为。另一方面,企业也可能并没有真的提价,只是在食用油的销售淡季事先放出涨价风声,等到旺季到来时即达成提价事实。“此举有利于事先给消费者心理准备,等到真正提价时,不会因为消费者的反感而对企业产生太大的影响。”其实,每年的6-8月,按照市场规律食用油的需求量会有所下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食用油销售淡季。

  该人士还认为:“此举与去年轰动一年的茅台涨价的情形如出一辙,可以说食用油在炮制高端白酒的涨价手法。”据了解,去年年初即传出茅台涨价的消息,随后茅台产品价格一路高涨,不可抑制,终端均称接到了厂家的提价通知,但是企业坚决不承认提价行为,双方还出现了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形,至今也没法确认孰是孰非。茅台酒的价格攀升了一年,虽然多次碰触到消费者的底线,但是几次三番的提价过后,使得涨价成为一种常态,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也不断上升。到年底时,茅台价格已经居高不下,某些区域市场甚至翻番,在此情况下,茅台公司顺势发布公告,将旗下产品的出厂价格一口气提高20%,却并未引起市场的太多反对。

  “商家促销、囤货”说

  虽然鲁花表态“企业并未涨价”,各大食用油企业也做出承诺“不会跟风涨价”,但是消费者对食用油价格是否变动仍存有疑虑。有分析指出,在这场涨价风波中,商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商家为了提高销量而放出涨价风声”。

  该人士指出,追逐利润是商家的本性,在食用油的销售淡季,销量下滑势必会影响到商家的收益,所以其必定会想方设法提高销量,卖场和超市一般都是以促销活动来打开销量,但是这些常规做法已经没有新意,消费者的敏感度也在不断下降。所以,商家另辟蹊径利用消费者在消费品涨价前大量囤购的常规思维,以涨价风声来促使消费者选购,进而提高销量的可能性不是没有。然而消费者的囤货也必然带动市场的连锁反应,使食用油市场混乱一片。

  另外,中粮集团武汉分公司某内部人士还向记者透露称,消费者囤货有可能会引起商场抢购现象,从而产生断货情况,使供求状态发生改变,从而也会对价格产生影响,引起价格的波动。据悉,近日来全国即有多个区域市场传出食用油断货消息。“然而消费者抢购毕竟还是小范围的,但是如果掺杂进商家囤货和资本炒作的话,那么食用油市场的价格变化就不会以市场调节为依据了。”该专家担忧地说。

  据称,消费品消费旺季到来之前,都会有经销商、代理商大量囤货的现象,他们在淡季产品价格较低的时候采购,而在旺季价格高涨时出售,以赚取更多的差价。这种囤货都是数量庞大,对市场的影响也会比较大。加之年初食用油涨价预期强烈,被国家调控半年之后,这种预期有增无减,所有消费品之中,食用油提价潜能最被看好,所以今年的囤货情况或许会比往年更甚。同时,这种情况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进入,所以市场情况或许更为糟糕。

  食用油价格涨势如何

  食用油先涨后降的市场情况,使有些人产生了“食用油涨价只是虚惊一场”的感觉,但是专家却认为,各种信号均显示,食用油价格上调已经到了势不可挡的程度,涨价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有关数据显示,6月CPI(消费价格指数)已达6.4%,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7.1%,油脂价格1-5月上涨了13.1%。早前CPI连续三个月超过3%时,即有评论指出,中国须忍受更高物价上涨率。如今食用油全面提价虽并未开始,但是看起来价格上涨已经成为必然。

  虽然国家可以通过调控来抑制食用油上涨趋势,但是目前情况下,不少食用油企业都处于一种薄利甚至亏损的状态,企业虽然响应政府政策,但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并不可能长期接受亏损状态。一位期货分析师表示,长期限价会对企业生产积极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此外,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7月预测显示,2011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为820万公顷,较上年减少60万公顷,减幅为6.8%;预计2011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400万吨,较上年减少120万吨,减幅为7.9%。这种食用油主原料产量的减少,也势必会加剧油企成本压力。

  分析认为,长期调控的路子走不通,最终还得交由市场调节,目前几乎所有的消费品价格都在上行通道中,单单控制食用油价格也不合情理。“在通胀预期下,食用油涨价也是早晚要进行的。”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