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外企 奶农

【中国产经新闻】外企强势入侵 奶农泣血杀牛

2011-07-25 中国食品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外企的强势渗透、本土企业步步败退,奶农们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

  外企的强势渗透、本土企业步步败退,奶农们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

  近日,陕西传来了奶农杀牛的惨剧。《羊城晚报》报道,受养殖成本不断上升,原奶价格不断被压低的双重影响,陕西省很多奶农选择了把奶牛当肉牛卖给了屠宰场。《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得到的最新消息显示,奶农杀牛的趋势还在不断扩大,四川、宁夏和甘肃也出现了类似的状况。

  

这个消息让很多业内人士感到惊讶。我国原奶还处在供不应求的阶段。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之后,我国的奶牛数量在2008年暴减2成。按照3年的生产周期计算,要补全这部分缺口需要到2012年。

  我国的原奶价格也在供需不平衡的推动下不断攀升。数据显示,2011年1至6月原奶收购均价为3.20元/公斤,要高于2010年12月的3.13元/公斤。“就全国主产区原奶收购均价来看,原奶收购价仍然维持高位,且呈现增长态势。”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陕西等地原奶收购价出现下降,是企业压价导致的。“每年六七月份是奶牛的产奶旺季,乳企和奶农都要经历一番讨价还价。由于奶农话语权太弱,原奶收购一直是买方市场。再加上乳业重审把一些乳企踢出了市场,部分区域出现了暂时性的相对供应过剩。乳企压价的资本更雄厚了。”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员宋亮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其实,乳企的压价也有一丝无奈。近段时间,上游食糖等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运输成本和人工成本等不断上涨,乳企生存压力不断加剧,利润空间被急剧压缩。乳企终端价格却连动都不敢动。因为,价格成为了国内乳企竞争的唯一优势。

  宋亮表示,乳业“新国标”口水战打响之后,我国乳制品市场遭遇滑铁卢。国外品牌趁机大肆渗透。目前,国外品牌奶粉的市场份额已经从80%提高到了85%。中高端液态奶方面,蒙牛伊利等国产品牌的销售量由稳步上涨变成了小步下跌。国外品牌的销售额则以30%至40%的速度快速增长。

  让人更为担忧的是,恒天然斥资2.6亿元在我国兴建第三个牧场。牧场建成之后,其在华推广液态奶最大的桎梏将被解决。恒天然在我国的布局将会上一个新台阶。

  外资乳品的不断渗透不仅侵蚀了国内乳企的市场份额,使得国内乳企发展步伐放缓,还会导致国内乳企在上游成本压力加剧的前提下提价难度加大,国内乳企生存空间将被压缩,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上游原奶的收购量及收购价格。“这才是导致奶农杀牛的根本原因。”周思然说。

  要想振兴本土乳业,必须有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宋亮建议,我国要加大奶农养殖的扶持力度,鼓励区域内适度规模化。奶农通过合作社的形式与乳企形成股份合作制,或者取采签订订单购销合同的方式,提高奶农的话语权。地方政府和乳企需要做的是为奶农提供配套支持,包括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帮助其提高原奶产量和质量。

  这样的路子是以适当规模化为前提的,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并对现有的补贴政策进行调整。“养殖规模达到200头以上的养殖户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很强。几年内就可以扩大到千头以上规模。而且,200头的规模已经可以与乳企达成合作关系,并不愁原奶卖不出去。政府没有必要对其进行大量的补贴。养殖规模从几十头到几百头的才是最难的阶段,可能需要十几年。政府的补贴重点应该放在这一范围内。”乳业资深专家王丁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

  与此同时,我国还要重振国内乳企的信心,从根上彻底解决我国乳业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国舆论导向也要从不信任所有国产品牌转向宣传我国品质优良的乳制品,给国内乳企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其实,圣元激素门、皮革奶,甚至是新国标的口水战背后都有外资的身影。他们有恶意抹黑国内品牌的嫌疑。国内媒体不要被其误导。”宋亮说。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