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王丁棉 再度踢爆 “中国乳业新标世界最低”话题

乳业新国标该不该照顾国情? 面临3个具体难题

2011-06-29 中国食品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在日前举办的牛奶行业内部研讨会上,广州市乳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再度踢爆“中国乳业新标世界最低”的话题。

    在日前举办的牛奶行业内部研讨会上,广州市乳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再度踢爆“中国乳业新标世界最低”的话题,这让去年就曾掀起轩然大波的乳业新国标争论进入新一轮高潮。巴氏奶VS常温奶,消费者VS奶农、奶企,标准的杠杆究竟应当向谁倾斜?现实面前标准该不该照顾国情?

    引爆点两项标准降低要求

     2010年以前,我国生乳收购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不超过50万个,蛋白质含量最低每百克含2.95克。而2010年新修订的标准,将每毫升细菌限量总数提高到200万个,蛋白质最低含量下调至2.8克。

     事实上,本次重新踢爆新国标争议的关键人物王丁棉并非炮轰国标降低的第一人,率先提出“世界最低”论的应该是曾参与“新国标”讨论的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顾佳升。他当初的一句“全世界恐怕都没有这样低的指标”,直接点燃了第一轮新国标大论战。

     据介绍,新标准中蛋白质含量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菌落总数放宽3倍后,是美国、欧盟(10万个)标准的20倍。因此被一些奶业专家指责,这一标准堪称“世界最低,全球最差”。

     弹倒退25年喝奶不如饮水

     资料显示,旧的生鲜乳国标规定生乳中细菌总数分为每毫升低于50万、100万、200万和400万四个等级。

    王丁棉表示,旧标准实施期间,南方乳制品企业对生乳细菌总数的要求基本都低于每毫升50万,广州的企业能达到10万以下。据我了解,北方的企业要求生乳细菌总数低于50万的应该在三分之一以上,高于200万接近400万的占少数。“所以我说现在的标准和原来以及实际情况比,都降低了。”

    有专家惊呼:“这样的标准简直是倒退回了25年前。”

    王丁棉指出,标准高与低,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权益。先说蛋白质,不要看到它比原来标准只少了1.5%这么一点小数,但营养其实少了很多,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再说细菌总数,200万个细菌里面,除了包含乳酸菌、酵母菌等,还有致病菌。细菌数越高,致病菌的分泌产物保留在牛奶里面的就越多,这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

    “很少的蛋白质,那么高的细菌,还不如喝白开水。消费者钱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还损害健康。”

    赞有安全奶喝比喝好奶重要

    而与上述观点针锋相对的是一帮以“国情”为依据的业内专业人士,代表人物当属内蒙古奶协常务理事金海。

    作为新国标的支持者,金海反驳称,现行乳业标准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奶业作为一个产业发展才有十几年。十几年时间里,大部分中国人从无奶喝变得人人都能喝上奶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一头奶牛从培育到产奶,需要三年时间。培育一个奶牛品种,用现在最先进的手段去努力,也要20年,以前则是40年。

    “现在有人就盯着国外的标准,我就很奇怪。

西方国家奶业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他们现在的标准是高,但怎么不去看看美国上世纪80年代、70年代的标准。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奶农要破产,我国大多数消费者也就喝不到牛奶了。”
    我国有13亿人要喝奶,也不可能都进口———就算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奶牛全都买回来,也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而我国目前的奶牛养殖业,小规模散养户比例较高,超过70%。小规模散养不是标准化养殖,经常是自家种什么,就给奶牛吃什么,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受限于牧草质量、品种改良等因素,并不稳定。如果按照修改之前的蛋白质标准,绝大多数达不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内在原因就在于我们牛奶检测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定得太高,导致农户为达标而千方百计提高蛋白质含量,由此导致了三聚氰胺等物品的添加。

    200万的细菌总数也不全都是致病的病原菌,很多是乳酸菌、酵母菌等,对人体没什么害处。病原菌通过高温消毒后,也不会存在活菌,不会直接致病。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我们目前喝的牛奶,只是蛋白质稍微低了一点、稍微稀了一点,但起码能让消费者喝上没有添加剂的真正的牛奶。

    思考乳业新国标面临的几个具体难题

    难题1:牧草和饲养条件

    王丁棉分析,奶业发展的现状有条件达到更高的标准线。比如说提高蛋白质,不需要多难的技术,只要给奶牛提供充足的、优质的饲料,不出三到五天,蛋白质指标立即就会上去。细菌总数也一样。即使小规模的散养户,做得好的话,也跟大规模的奶牛场一样可以把细菌总数控制在50万以下。不是农民做不到,而是企业的设施跟不上。牛奶在刚离开牛的乳房的一瞬间,菌落总数其实非常低,最多也不过一两万个。菌落总数之后能达到200万个,主要是牛奶进入加工环节前的时间太长。另外,牛奶刚挤出来的1小时内没有迅速将其降到4摄氏度(没用低温抑制细菌繁殖)。再有就是装牛奶的桶、运牛奶的罐子消毒不彻底。这都不涉及什么高级的技术。

    但金海却斥王丁棉“不实事求是”。“给奶牛喂优质牧草能提高蛋白质,他说得没错,可我们哪有那么多耕地种植优质牧草?另外,提高蛋白质还需要改良我们的奶牛。我们奶牛的产奶量和美国相比差一半,这是品种的差异,这是不管拿多少钱都不能在一天一夜之间就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漫长的改良过程。”

    就细菌总数来说,我们有70%多的奶牛散养户,他们养牛往往就在房前屋后,卫生环境不那么好,牛奶采集后保存条件有限,不能做到全封闭下挤奶、挤完马上冷却,并用冷藏装置送到厂里马上加工。

    难题2:源头终端标准矛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说,生乳标准的蛋白质含量,不会影响消费者所食用的液态奶和奶粉里面的蛋白质含量,“现行液态奶和奶粉蛋白质含量,与以往的标准要求一样,没有倒退。”

    这又牵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生鲜乳新国标降低了标准,但乳制品标准却未相应调整,中间是否存有矛盾?

    “如果原料品质降低了,必然影响最终卖给消费者的产品的质量。

如果前期收购的生乳每100克只有2.8克蛋白质,那么要达到乳制品出厂时的蛋白质含量标准,就要再添加允许使用的天然蛋白一类的蛋白质,虽然乳制品也是达标的,但是和生乳中原本就有的蛋白相比,还是会有不同。”王丁棉比喻说:“一个天然美女和整容的美女,虽然都是人,但还是不一样的。”
    难题3:劣质牛奶的出路

    王丁棉坚持标准不应降低的理由也提到,以前的25年里,奶农从没有因为标准问题倒奶、杀牛。近年出现的杀牛现象和指标高没关系。降低乳业标准的结果才是奶贱伤农,低标准只能卖低价钱,没有办法让奶农用优质奶源赚到更多的钱,也没有办法提高奶农的养殖水平。

    对于如何解决奶农生产水平低下的现状,王丁棉有自己的思考。“即使现在调到2.8%,那些低于这个门槛的劣质奶仍会想方设法做假,杜绝隐患绝不是靠降低标准,而是要给劣奶一条合适的出路,如允许以较低的价格收购用于饲料加工等。”

    结论各方利益协调后的产物

    新国标的制定从始至终,一直被人指责受企业干扰。最具代表性的细节是,新国标起初吸纳了蒙牛、伊利等大企业参与,这本是国标制定的惯例,但后来引发指责,最终的折中结果是,新国标有史以来第一次没了起草人和起草单位的栏目。专家起草组组长王竹天也承认新国标是“各方利益协调后的产物”。

    让广大消费者愤愤不平的正是在这种利益平衡中,终端消费者的利益似乎被牺牲了。

    署名“扰靡淳”的博文认为,奶业国情固然需要考虑,散户奶农利益需要照顾,然而国民的身体健康更需要保护,民族身体素质更需要进步。国家能否像当年出口退税鼓励创收外汇一样,根据出奶数目补贴奶农,鼓励奶农提高装备水平、提高技艺、提高养殖水平、保证生乳的高标准?

    “自由的方枪枪”说:片面顾及奶农利益而忽略公众的健康,显然不应该是政策制定者的初衷。真正获利的也未必是奶农。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