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并购潮 啤酒企业

【南方都市报】并购潮落 啤酒企业自建新厂快如走马灯

2011-06-01 中国食品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巨头近期密集建厂,以产能扩张加快市场圈地。逾1500万吨产能过剩,意味的是行业的新一轮市场洗牌。

  最近,啤酒业江湖产能扩张号角频频。5月26日,百威英博斥资6.5亿元在四川资阳建设的啤酒生产基地一期工程竣工投产;紧接着的第二天,广西珠江啤酒公司首期年产20万吨啤酒项目在南宁投产;未来几个月内,几大啤酒巨头在国内还有一批新工厂将开工……这一切预示着,啤酒行业前几年"大鱼吃小鱼"的并购大潮已经落幕,巨头的火拼直接进入产能扩张快通道。

  巨头急速扩张的同时,中国啤酒业巨大的产能过剩也开始显露出来。2010年中国啤酒产量4483.04万吨,预计有1500万吨过剩。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啤酒市场已进入雪花、青岛、燕京和百威英博为代表的四大寡头垄断时代,未来几年,一批中小企业将面临倒闭或被收购的命运。

  百威、珠江"大手笔"投资,西南市场生变

  "各大啤酒企业纷纷在西南投产,嘉士伯等西南巨头正面临各大啤酒企业的挑战。"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对南都记者说。

  5月26日,百威英博在中国西南的首个啤酒生产基地一期工程在资阳竣工投产,新厂生产百威和哈尔滨两大品牌啤酒,覆盖四川、云南、西藏、贵州等地,目标直指西南片区2亿多消费者。百威英博西南(资阳)生产基地项目总体规划年产啤酒120万吨,分三期建设。一期投资6.5亿元,年产啤酒30万吨。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实现销售收入近50亿元。

  紧接着的第二天,珠江啤酒广西首期年产20万吨啤酒项目投产仪式在南宁举行,项目总体规划为年产啤酒40万吨。董事长方贵权表示,珠江啤酒西进战略迈出了重要一步,公司将借助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这个发展平台,进一步拓展云、贵、川等大西南与东盟市场。

  "百威英博、珠江、华润雪花在西南投建新厂,会促进原本相对安静的西南市场重新洗牌。"苏赛特商业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保均对南都记者说。他表示,目前,雪花啤酒在四川、贵州、西藏的份额都在60%以上;嘉士伯旗下的重庆啤酒占据了重庆80%的份额;燕京旗下的漓泉啤酒占据了广西70%以上的份额;云南市场则比较复杂,金星啤酒、嘉士伯旗下的大理啤酒、澜沧江啤酒几乎三足鼎立。

  尽管竞争对手已经强大,百威英博全球首席执行官薄睿拓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入四川市场不晚。"我们之前在西南就有良好的销售网络。今后西南啤酒生产基地将定位高端,主攻夜场、品牌酒楼等高端消费场所。"薄睿拓说。

  "后来者纷纷建厂扩能,原来处于主导地位的啤酒品牌压力很大。如果我们代理其他品牌,区域主导品牌厂商就会降低返点或者威胁取消代理权。"一位西南啤酒代理商对南都记者说。

  自建酒厂代替并购

  啤酒巨头产能扩张的触角还在继续延伸。近日,百威英博还传出拟在南宁斥资27亿建厂的消息,喜力亚太酿酒本月中刚宣布在广州的10万吨生产基地投产。而几个月前,华润雪花啤酒在广西的项目正式动工。业内人士指出,经历了"大并购时代",啤酒行业可收购的优质资源已不多,寡头竞争格局已经显现。未来,建新厂将成为寡头进攻其他寡头优势市场的主要手段。

  "百威英博在辽宁营口、福建漳州都有新厂在建设,在河南北部新乡、吉林延吉,辽宁锦州都有在建的项目,未来还有一些投入新厂的计划。"百威英博亚太区总裁傅玫凯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

  在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包括百威英博在内的一批外资企业主要采取合资方式,如今为何纷纷转向全资收购,特别是自建新厂模式?傅玫凯表示,自建酒厂可以减少运输成本,之前西南市场上所有的百威啤酒是从武汉的酒厂运过来的,资阳的酒厂建成以后,将会是中国地区第四个能生产百威啤酒的工厂。"10年前,百威英博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通过合资的方式是比较合理、稳妥的方法,但是现在超过85%的员工都是中国籍,对本土市场很了解,有能力建立新的酒厂,通过独资方式前行。"傅玫凯说。

  李保均认为,建厂的直接结果是提升产能,为啤酒企业进入和抢占某一市场提供物质基础、降低运输成本,并有可能获得一些政策上的优惠。"一般认为,一个啤酒厂的辐射半径是200公里,即一个啤酒厂能覆盖周围200公里的市场。百威英博资阳厂投产、珠江啤酒广西厂投产和亚太喜力广州建厂,都意味着这些企业进入这些区域的决心。"李保均对南都记者说。

  周思然认为,一方面,啤酒企业密集建厂可以实现最大规模的地产地销模式,增加企业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啤酒消费区域性强,在多地建厂可尽快融入当地消费市场,加大区域性市场开拓力度。

  产能综合利用率仅64%

  随着啤酒巨头的跑马圈地,中国啤酒行业已经显现寡头竞争格局。根据苏赛特商业数据的统计,截至2010年末,中国有独立的啤酒公司约200家,和鼎盛时期的800家相距甚远。李保均表示,以雪花啤酒、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和百威英博啤酒为代表的四大啤酒巨头,已经占据了中国啤酒行业超过60%的市场份额和超过70%的利润,已是名副其实的寡头。而且四大巨头均已基本完成了全国性布局,酒厂数量都在30个以上,产能都超过了600万吨。在该公司监测的130个主要地级市中,90%以上的城市三甲都被四大巨头所占据。

  "国内啤酒行业已经出现1000万吨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意味着一些资源消耗量大、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的产能将面临淘汰,加速行业新一轮市场洗牌。啤酒巨头密集建厂,会将一些在夹缝中生存的地方品牌直接挤出市场或兼并。"周思然对南都记者说。

  苏赛特商业数据的统计显示,中国啤酒行业产能综合利用率为64%,超过70%的只有青岛和燕京。2010年我国啤酒产量为4483.04吨,连续九年维持全球最大的产量规模。记者按照64%的产能综合利用率计算,去年中国啤酒产能过剩超过1500吨。

  "目前巨头们都是盈利的。只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产能过剩并非灾难,而是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良性的。"李保均说。他表示,百威英博、珠江啤酒,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都在计划进军西部市场,原因就是这些市场还有竞争空间。雪花和嘉士伯虽然盘踞西部的时间较长,但一家独大的局面是不稳定的。

  "中国啤酒行业已经进入了寡头竞争时代。巨头扩张方式从收购为主变为自建厂为主,一方面意味着行业竞争的主旋律改变了,另一方面则说明可供收购的优质区域啤酒企业已经很少。那些想卖却卖不掉以及待价而沽的中小企业,都会受巨头自建厂的影响,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市场空间会越来越少,要么倒闭,要么卖掉。所以在未来几年里,中国啤酒企业的数量还会进一步减少。"李保均说。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