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粮食加工

粮食加工企业可望获收购补贴

2009-06-04 中国食品投资网
 

    5月26日,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河南表示,今年夏粮可望实现连续第六年增产。

  总产突破新高,加剧了粮食的供过于求,也考验着政府的收储能力,而这也给了粮食加工企业上位的机会,他们冀望享受收储补贴,而以往,这样的补贴只有在获得了中储粮的委托之后才能享受。

  据悉,包括中国社科院在内的专家,正在对相关夏粮收储政策进行研究。不过,要让中储粮之外的多重主体获得补贴资格,落实起来难度重重。

  夏粮六年连增产

  在中国的粮食总产量中,夏粮比重约占23%。之前,夏收油菜已经增产。孙政才预计,2009年粮食总产将同时再创历史新高,这也将创造新中国成立以来夏粮连续6年增产的新纪录。

  中国一直坚持的粮食增产和扶持三农政策,在粮食丰收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最低收购价的托市政策,这一通过最低收购价托市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因为如果粮食市场价过低,政府就开始按照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正是在这样的政策指导下,在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再次提高了最低收购价。

  来自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0570亿斤,比上年增加538亿斤,产量创历史新高。而2008年粮食消费总量大体在10300亿斤左右,当年“产大于需”270亿斤。

  在我国供过于求的粮食品种中,小麦是其中之一。在日前召开的2009年中国粮食论坛上,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告诉数百名粮食系统人士,2009年小麦和玉米将继续保持“产大于需”的局面。即便是在这样供过于求的情况下,5月22日发布的200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仍然大幅提高了小麦最低收购价。其中,白小麦每市斤0.87元,红小麦、混合麦每市斤0.83元,比去年每市斤分别提高0.1元和0.11元,为近年来最大的提高幅度。这个提高幅度也远高于2008年。2008年白小麦和红小麦分别比2007年提高0.05元和0.03元。

  库容的考验

  连续的高产以及屡次提高的最低收购价不免让业内人士担忧中储粮是否有足够仓容敞开收购2009年的新小麦?

  5月28日,国家粮食局一位司长告诉记者,“河南确实存在仓容不足的问题”。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2008年的托市收购已经挤占了很大一部分仓库。从2008年5月21日至9月30日的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执行期内,河南最低收购价收购的小麦达到495亿吨,占河南今年小麦总产量612亿斤的80%。不过,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在2009年无法再次展现2008年的收储豪情。5月27日,中储粮河南分公司一位处长指出,2009年,河南省预计托市收购最低量在1750万吨,“这样的仓容还能保证,但如果后期需要敞开收购,就很难说了。”“就河南来说,虽然部分地区出现了仓容不足的问题,但是可采取跨区、跨省移库等方式,来保证仓容。”

  为了缓解仓储压力,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公布第一批国家临时存储粮食跨省移库计划,数量为300万吨;5月15日,第二批305万吨跨省移库计划公布,前后两批跨省转移的粮食总计为605万吨,而据业内人士测算,上述跨省移库的费用在12亿元左右。

  粮食加工业冀望分食补贴

  与中储粮人士的从容不同,粮食加工企业正在苦熬日子,这其中包括任公文。任公文是吉安生化的副总经理,后者是世界最大的生物丁醇生产基地,玉米加工能力为每年300万吨。

  不过,如今任公文的丁醇等项目已经全部停产,正在开工的只有酒精项目,每天仅能消耗200多吨玉米,“我们快熬不下去了。”即使是生产乙醇,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乙醇的价格从最高时的每吨5100元大幅回落到4000元/吨,生产一吨酒精需要3.1吨玉米,而后者的价格现在是1600元一吨,即使不算人力等成本,每吨亏损也近800元。

  “被绑架了,”任说,如果不开工,3000多名工人的就业无法安置,而且现有客源也将完全流失。

  不过,最艰难的日子可能还未到来。由于企业经营一直亏损,吉安生化手里的玉米不多,农民手中的玉米已告售罄,从中储粮手里拿玉米就成为不得已的选择。如果后者的玉米八月出库,算上仓储费用、银行利息等,根据中储粮顺价销售的原则,这些玉米的出库价将达到1800元/吨以上,“这样的价格,玉米加工企业承受不起,也不会买。”

  在任公文看来,中储粮的收购托高了粮价,也拉长了产业链,“为什么不把补贴给中储粮的钱,直接补贴给粮食加工企业呢。”他说目前的政策极为扭曲,“原料环节是计划经济,与国际脱轨,产品销售环节是市场经济,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

  他说的补贴,是指中储粮完成国家的收购任务时,每吨能够获得200多元的补贴,“如果直接给企业,企业能活了,中储粮也不用为玉米的出路发愁了。”

  抱怨的不止是水深火热的玉米加工业,还包括大米加工企业等。北大荒米业的一位负责人说,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旗下的大米加工企业,获得补贴降低收粮成本,再进入市场和其他企业竞争,非常不公平。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粮食专家李国祥认为,中储粮的地方粮库搞加工企业并无不妥,“但是一定要和中储粮的收储业务分清楚。”但到底如何分清,问题似乎也不那么简单。

  操作的难度

  20天以前,国家粮食局官员曾到吉林调研,他们认真听取了企业的“诉苦”,并表示,会考虑相关措施鼓励玉米等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任听到的消息是,这样的鼓励政策或许在六月出台,包括一揽子的税收优惠、以及补贴等。据说,这样的补贴包括玉米加工企业每收储或者消耗一吨玉米,将获得200元左右的补贴。

  据悉,政府的智囊机构正在研究相关补贴政策。针对今年夏粮丰收的情况,正在论证能否让粮食加工企业成为补贴主体,“这样能调动粮食加工企业的积极性,也缩短了产业链”。不过,这样的政策要落实,难度很大。难度之一在于如何测算,获得补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必须真正从农民手中购买了粮食;第二,必须不低于最低收购价。如何测算和如何监督是绕不过去的难题。

  补贴政策能否实现,6月才能知道答案。而中储粮的收储能力,也将接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