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茶叶

我国茶叶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2008-08-22 中国食品投资网
 

  对于中国茶叶行业,有以下三点基本判断:

   第一,传统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种植茶叶的国家,中华茶文化几乎贯穿了整个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远在唐、宋时期,就已耸立出中华茶文化的两座高峰。很早以来茶叶就在社会生活、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曾经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而“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客来先敬茶”和“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等俗语则无不体现茶叶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和深厚文化底蕴。

  第二,健康产业。茶叶作为一种健康、天然、平衡的饮品,不仅有利生理健康,而且作为一种启智益思、修身养性的媒介有利于心理健康。不仅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而且作为一种促进沟通的媒介,有助于群体交流及和谐相处。茶叶的“健康”属性,正是支持其成为传统产业的重要基础。在很多的行业如夕阳西下之时或者仅因概念短时支撑而如肥皂泡般消亡之时,茶叶产业却是一如朝阳,根深叶茂。

  第三,前景广阔。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健康和生活品质,而目前中国茶叶人均消费量与同为茶叶生产与消费大国的印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这方面看,揭示出潜力。从另一方面看,中国涉茶人口多,茶农多达八千万;茶叶在多数产茶区都属于支柱产业或重要产业。而国家最近几年来对农业和农村的政策又非常支持茶叶发展。

  二、中国茶业目前的弊端

  但是,目前中国茶业所存在的诸多弊端,严重阻碍了产业发展,使得迄今为止中国茶叶行业还仅仅是一个落后的小行业。笔者曾在一篇小文中简要概括了中国茶业目前的五大迷思:一盘散沙、小打小闹、杂乱无章、因循守旧和主次不分。五大迷思之下,中国茶叶行业目前弊端重重:概念层出不穷,花样千变万化,产品连续性差,价格居高不下。

  为了迎合攀比心理,努力制造噱头,过度重视包装,实际上是偏离了茶叶的本性。行业中见得最多的就是自己划个圈,然后自我感觉良好的认为老子的茶才是天下第一,殊不知这样实际上陷入了只能比嗓门或者赛忽悠的境地。过于重视手工与差异,导致忽视研发创新、机械化应用和标准化。茶叶行业营销理念落后,推销风行而鲜有真正的营销,基本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建设。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中国茶叶很多时候都是被当作土特产品在卖,有点类似“土鸡土蛋”般的叫卖。为什么这么说呢?试想想,假如某个县市产“好茶”,那么这些县市的领导或人们基本就会选择将这种茶作为礼品往地市送;如果某个地市产“好茶”,那么这些地市的领导或人们基本就会选择将这种茶作为礼品往省城送;如果某个茶成为了某个省最出名的产品,那么这个省的领导或人们基本就会选择将这种茶作为礼品往北京、上海等地送。这种情况,和拎只老母鸡或一筐土鸡蛋进城送亲戚又有多少区别呢?以茶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和领导是很正常的,但将茶叶营销的立足点大部分建立在“土特产”或者关系运作上就是问题了。

  三、中国茶叶产业化的关键

  中国茶叶如果要真正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真正实现产业化经营,以下四个关键方面是必须考虑的: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化和现代化。

  第一,重视规模,着眼足够广阔的市场。要让大家都能喝得起茶!要让大家都能便捷的喝茶!要让大家都能很放心的喝茶!有大众市场做基础,品牌才能有真正的成长土壤。立顿茶附加值不可谓不高,但其价格与中国动辄几百上千一斤的“好茶”相比,还是实惠。正是110多年前苏格兰人托马斯·立顿立志于将当时只有上流社会这一小部分人群才能享用得起的红茶引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正因为立足于大众、便捷和放心,立顿目前每年才能面向130多个国家的市场销售数百亿个茶包,才造就了立顿这一目前全球最大茶叶品牌。不妨拿名闻天下的西湖龙井来做对比:目前销售规模最大的一个企业,也不过是区区数千万元而已。为什么会这样?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将自己限定在了过于狭窄的市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将自己变成了旅游产品。没有规模,何来大产业?

  第二,重视标准,建立现代营销模式。如果缺乏强势品牌和高效率渠道做支撑,产业整体运作效率一定会受到严重影响。无论是当企业闷头做还是消费者盲目找,都是一种低效率的状况——企业接触消费者的成本很高,而消费者选择和购买满意产品的成本也很高。由一个能干的老板面对几个重点客户这样一种模式,可能可以造就一个挣钱的茶商,但不可能支撑一个大产业。只有当企业基于现代营销理念,深入研究消费者需求并从其出发进行市场细分、定位、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和品牌运作,才有可能成就一个大产业。而没有标准,谈何品牌?

  第三,重视效率,提升工艺技术。与许多行业相比,中国茶叶行业目前对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可以说落后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更谈不上多少原创性的研究与开发了。不重视工艺技术的结果是,中国茶叶目前绝大部分还属于初级农产品——红酒是葡萄的深加工产品,如果以此做类比,那么目前中国茶业基本可说是仅停留在卖葡萄的阶段。个中原因,一是理念落后,二是资金匮乏,三是协作不足。在早已不如机械化、电子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中国茶叶行业却仍然如此的依赖于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不能不令人感慨。没有效率,如何竞争?

  第四,重视人才,建立现代企业运作机制。从整体看,目前中国茶叶行业所凝聚人才的整体素质与很多行业相比落后不少,行业运作主体也以个体工商业主为多,真正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运作并充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的茶叶企业可说是凤毛麟角。再能干的个体也有需要休息的时候,再能干的个体也有犯迷糊的时候,但如果能建立一套机制和一支队伍,做事的连续性会好得多,成功的可能性也会好得多。对于整个产业而言,仅仅一帮只忙着挣钱而根本无暇它顾的茶商是远远不够的,亟需有一批志存高远的茶人站出来肩负起使命。

  四、中国茶叶产业化最可能的突破口

  你可能会很关心,中国茶叶产业化最可能的突破口将会在哪里?

  按茶类来分析。从中国目前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黑茶和红茶这六大茶类看,白茶、黄茶的市场规模很小,不可能成为产业化的突破口。红茶国内消费量少价低,国际消费虽多但中国红茶目前已基本丧失了国际竞争力,最近十年出口量下降一半以上,所以也不可能成为产业化的突破口。乌龙茶目前整体市场规模在10万吨左右,但此茶类严重依赖手工,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冲泡程序繁杂而很难脱离功夫茶类,从而影响起大规模和标准化推广。绿茶是中国目前消费量最大的一个茶类,但目前绿茶这一茶类之下,细分出了太多的小地域性品种,同时在名优茶思路主导下过于重视外形和芽头而轻视了内质。不过,如果绿茶能回归到健康这一基本点而大力拓展大众市场,将有可能成为一个突破口。黑茶一类中,湖南、湖北在传统上是边销茶,产品用料和基本口感决定了它们只可能是针对很特定市场的产品,在可预见的时间范围内基本没有可能全中国开花,广西六堡茶则更不用说。而黑茶中的云南普洱茶,是目前中国六大茶类中最接近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同时其独特工艺所形成的独特产品内质,形成了它与其它茶类相比而言的独特保健功效点,而其独特保健功效点又最为切合目前因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改变所形成的健康问题。价格方面,普洱茶尽管纵比有所上升甚至曾经上升较快,但横比仍具较强竞争力,是大众消费者都能消费得起的茶类。同时,普洱茶通过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尽管仍存在地域发展的不均衡和目前处于调整期,但成为一种全国性消费的茶类则是确凿无疑的了。所以,从茶类看,最有可能成为中国茶叶产业化突破口的是普洱茶,其次是大众绿茶。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