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生猪存栏量

生猪存栏量出现快速增长

2015-08-13 中国食品投资网
 

  “最近每斤都涨到九元五了,就是不晓得能不能坚持住。”50多岁的老胡养了小半辈子猪,从最初的几头发展至如今的近百头,“养得越来越多,但是钱却没赚到。”

  老胡家的新猪场修在自家院墙内,200多平方米,用铁栅栏和砖头分成一格格,根据猪龄分批饲养。修建新猪场的决定,是老胡在去年生猪价格持续低迷时作出的,“总不会一直走低,中国人还是要吃猪肉的。”

  作为一名地道农民,老胡只是四川成千上万养猪户中的一个。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天府之国”四川便有着良好的养猪基础。尤其在养猪业逐渐成长为农村家庭的经济支柱产业后,越来越多的四川农户参与其中。

  但随着“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猪周期”怪相产生后,卖猪却亏钱的情况时有发生。这让不少养殖散户萌生退意,且近两年有愈演愈盛之势。不过今年3月开始,生猪价格止跌回升,让不少仍坚守的养殖户看到了希望。“物价随之上涨”的说法也随即出现,更有甚者认为已经“价高伤民”。

  对此,四川省畜牧食品信息中心主任钱亮认为,无论是猪农还是消费者都需理性看待。钱亮说,此次猪肉价格“淡季不淡”出现持续上涨,是在养猪业连续3年亏损后市场对于市场利好的回应,“每斤7元左右才算保本,所以现在属于恢复性上涨,也在合理区间范围内。”

  根据前几次“猪周期”规律,在生猪上涨一定程度后,生猪存栏量总会出现快速增长,供需关系随之发生变化,价格再度下跌,“补仓”的农户再度亏损。

  不过,在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远胜看来,今时不同往日。“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从散户转向规模养殖龙头企业,他们的应对能力提高了不少。”蒋远胜分析说,生猪出栏的周期较长,经过此前几次“猪周期”锤炼,散户也较过去更加理性。

  除理性看待市场外,地方政府对养殖户的引导也十分重要。位于四川盆地北部的西充县,是国家优质生猪战略保障基地县。该县畜牧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以往不同,他们在下乡时说得最多的是:“适当补栏,不要盲目上规模”。

  该位负责人介绍说,为提高养殖户规避风险的能力,西充当地正在积极推动改良猪种,并进一步加大了疫病防控力度。“目前我们主要是以规模化养殖户为主,现在的存栏量在50万头左右,但不会出现快速增长的现象。”

  来自畜牧局的说法,在西充县西充县远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金蓉这里得到了印证。“暂时不会扩大养殖规模。”何金蓉说,猪价大起大落对企业经营而言并不算好事,“现在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经营,提高质量,控制成本。”

  “不仅是公司,农户也是如此,明白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何金蓉说。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