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茶叶

长沙金井茶叶的“逆袭”

2013-08-06 中国食品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长沙县茶园面积91738亩,上半年全县茶叶加工总量16128吨,产值超7亿。长沙县茶叶主产区位于金井镇,镇上两家龙头企业,湘丰茶业和金井茶业均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

  采茶,摘茶,品茶,在长沙县金井镇,“茶文化”的香气扑鼻。2013年,长沙县茶园面积91738亩,上半年全县茶叶加工总量16128吨,产值超7亿。长沙县茶叶主产区位于金井镇,镇上两家龙头企业,湘丰茶业和金井茶业均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

  基于此,在近期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茶叶产业提质升级的意见》中,长沙县赫然在列。

  “我们曾经也经历过困难时期。”饶树林,湘丰茶业生产部经理,在金井镇从事茶业行业已有十余年。在他的回忆里,这里的茶叶也经历过许多发展中的阵痛:没有知名度、产品卖不出……那么,金井茶叶是如何“逆袭”的?

  从“三无公司”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

  金井镇茶业发展之初,也不过百余亩茶园,上世纪90年代时通过企业改制才开始逐渐走上发展轨道。也正是从这里起步,金井镇的两家龙头茶叶企业逐渐从原始的茶厂,变为了现代化的企业。2001年,饶树林进入湘丰茶业工作,而当时正是企业发展最艰难的时期。“没有人知道我们的茶叶,也没有人愿意买。”茶园里的茶叶在采摘、加工后,被堆放在仓库,成为无人问津的滞销品。

  “我们老板的汽车后备箱随时放着茶叶,到处推销,但是到处吃闭门羹。”对饶树林等老员工来说,那是公司最难过的一段时期,不仅老板跑销售,连他们这些生产人员也要帮忙开拓市场,“连年终福利,也是公司卖不出去的茶叶。”

  饶树林用一个词概括了当时湘丰茶业的状况——“三无公司”:无品牌、无基地、无资金。

  而2002年金井茶业在总经理周宇接手之时,也面临着资金压力大,设备、厂房陈旧的问题。“虽然金井是老牌茶厂,不过还是停留在自产自销、跟一些茶叶公司做配套。没有自己的话语权,都是别人订多少,我们做多少。”周宇说,当时根本谈不上品牌。

  这样的两个企业怎么能摇身变为现在的模样,饶树林认为很大一方面要归功于“当地政府的支持”。

  据金井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对茶业发展有土地、政策上的倾斜,金井镇所有的招待用茶、客商礼品等都是使用本地企业出产的茶叶。

  当然,企业也没有浪费这个机会,除了销售茶叶,还在本地公共服务场所的一次性纸杯、烟灰缸等物品上印上了自己的品牌名。

  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刚开始大家只觉得茶好,到后来就会有人问起,这是什么茶,要到哪里买。”本地茶叶的品牌就这样逐渐被人认知。

  “此外,政府还会帮助企业做品牌、形象的推广,在各类活动中,为他们进行宣传。”当打开金井镇政府网站,还能看到网站专门设置了一个“茶业之窗”栏目,展示本地茶叶。

  打开市场,“经销商+专营店+加盟店”

  在品牌逐渐被消费者认知后,企业依然面临销售问题。“我们也曾经尝试过进超市。”据湘丰茶业行政主管马放介绍,最初企业曾考虑过,要贴近大众市场,就必须进入商超。但是在长沙多家超市铺货之后,发现效益并不好,便逐渐退出,“目前只有一家超市还在铺货了。”

  最终,湘丰茶业选择了“经销商+专营店+加盟店”的形式进行销售。现在湘丰茶业在长沙地区就有50余家店面,“经销商遍布全国,专营店和加盟店既可以进行本地市场销售,又可以作为企业形象的宣传阵地。”

  一个典型案例是:在长沙贺龙体育馆附近,有一家湘丰茗茶旗舰店,面积达1500平方米,“是湖南省最大的茶业体验馆。”在这个茶馆,集品牌茶叶茶具销售、品茶会所、茶文化培训功能于一体。于是,人来人往中,这样一家形象店,成为了湘丰的一个大型广告。“路过的人们,不管是否会进去消费,至少会对我们的品牌留下印象。”

  而金井茶业也是通过类似的渠道打开了市场。近期在巩固传统门店的前提下,公司还将拓宽销售渠道开展网上销售。周宇认为,尽管现在开展网上采购,销售数量不见得有多好,但长远看来这是所有经销商都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通过多种渠道的配合,金井镇出产的茶叶,占据本地茶叶消费市场的较大份额。“我们在本地市场的销售额,一年有将近1个亿。”饶树林介绍。36岁的吴新征是土生土长的金井镇人,在他的记忆里,以前的金井镇,几乎家家有茶树,自家制茶自家喝,而现在“本地人喝的都是两家大厂做的茶。”

  饶树林认为这一成绩是理所当然的,“茶叶消费的地域性其实比较强,本地茶更符合本地人的口味。”而能否在本地市场有良好销售表现,他认为最终还是取决于品牌与渠道。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