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食品 科技交流 合作步伐

中国食品科技与产业需加大有效对接

2012-10-19 中国食品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迅猛发展的科技正成为激发中国食品工业高速成长的内生动力。10月15-16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九届年会上,科技界专家指出,我国食品科技人才梯队已初步形成,并有力地支撑我国食品工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迅猛发展的科技正成为激发中国食品工业高速成长的内生动力。10月15-16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九届年会上,科技界专家指出,我国食品科技人才梯队已初步形成,并有力地支撑我国食品工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为了我国食品工业未来更好,科技界应担当更大责任。与会科技界专家们提出--

  中国食品科技与产业需加大有效对接

  进入2012年,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困境中,我国食品工业仍保持了15%以上的增速,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的重要板块。“科技进步是维系中国食品工业高速成长的内生动力。”这已成为与会科技界专家的共识。专家预测,中国食品工业将转变发展方式,总量成长将趋缓,价值提升的步伐将增速,对科技与人才的需求依赖将加大。

  中国食品科技自主创新人才梯队形成

  此次年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30年间,我国高校食品院系在“增量”,从10余个快速增长到235个,政府投入不断增大。食品科研院所在“瘦身”,从200余个减至60余个,尽管总量减少,但实力增强,与企业对接的能力日益提升。企业研发工作在最近10年,已形成初步积累并有所突破。

  与会专家表示,在近30年中,食品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已构成支撑中国食品工业快速成长的3支主体力量。目前,中国食品科技厚积薄发的实力已经具备,自主创新的人才梯队、科学积累与物质基础已经基本形成。

  中型食企最具活力却是关注空白点

  与会专家提醒,我国科技界对行业的支撑,主要体现为大批科技人才向企业的输送及在基础原料工业中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但就中国食品工业与科技的整体现状而言,科技与产业的对接尚未真正到位,中国食品工业自主创新的能量尚未充分释放。中国食品工业中最具活力,亟待创新的民营中型食品企业,恰恰是政府、学者、专家,很少顾及的空白点。

  专家们反思,当中国食品科技论文在国际期刊的发表快速增多并处于全球高位时,占中国食品工业80%以上的民营企业的技术进步却在孤军奋战。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在以模仿、跟进、价格竞争为主要竞争方式的我国食品行业发展模式的背后,食品企业暴露出的是广告宣传的高投入及科技的低投入,自主创新不足,而科技界的支撑尚不到位。从而形成我国食品工业技术与产品的‘趋同化’和产品低值化。而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正是这种低值化竞争的必然恶果。

  传统食品工业化成为对接最佳载体

  “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正成为科技与产业对接的最佳载体。”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表示。她认为,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的研究已形成初步积累,目前急需集成。

  与会科技界专家建议,从我国食品科技的三个层面来分析,高端的食品院校基础研究的能量,需要充分释放并应加深加速向企业靠拢;中端食品研究院所的对接已经打开,需要巩固强化,并得到政府支持;企业需要打破自我封闭,更新观念,加大与科技界的合作,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以提升和培育核心竞争力。从三个层面,立体化地推进中国食品工业由数量增长型向价值提升型转化。

  食品科技交流迈出务实合作步伐

  据了解,作为中国食品科技界年度的重要交流平台,此次召开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九届年会,吸引了来自国内众多食品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业界人士500余人参会。

  此次年会体现出主办方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及对外交流的实力,来自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和我国科技界专家进行了积极的交流探讨。其中,韩国食品营养科学学会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建立合作关系,并在未来开展对等技术交流,体现出我国在食品科技交流方面,注重东方食品的开发,又向周边国家迈出了务实合作的步伐。

  大会特别设立了企业研发总监与食品研究院(所)长论坛、食品企业可持续发展论坛,务实地推进企业和学术界的合作交流。本次年会的焦点为产业创新和食品安全。

  “30年来,我国食品工业由小变大,已超过日本、美国,形成数量上的成长。”下一个30年,我国食品工业将由大变强,依靠的将是科技创新与“中国创造”,与会科技界专家对中国食品工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