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本土奶粉品牌

本土奶粉品牌如何与“洋品牌”博弈?

2012-01-10 中国食品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我国1月1日开始降低包括洋奶粉在内的730多种商品的关税,平均税率4.4%,新西兰婴儿配方奶粉和酸奶更实现零关税。

  我国1月1日开始降低包括洋奶粉在内的730多种商品的关税,平均税率4.4%,新西兰婴儿配方奶粉和酸奶更实现零关税。不过税收大减之下,几大洋奶粉品牌却未现降价举动,反而在不久前展开一轮涨价。目前“洋奶粉”和本土品牌奶粉利润差距十分悬殊,其中普通的进口婴幼儿奶粉毛利率都达到60%-80%,高端的则可达到80%-100%;而本土品牌则大约为30%-40%,甚至更少。

  刚刚过去的一年,洋品牌奶粉在中国并不安生,丑闻缠身不断,即便如此,国内消费者对洋品牌热情不减,洋奶粉利润率一再攀升,远远高于本土品牌。

  从年初到年尾,洋奶粉问题频发:日本明治奶粉检验出放射性金属铯、美国奶粉巨头美赞臣涉嫌导致婴儿细菌感染、号称来新西兰的纽瑞滋实为“特供中国”的假洋鬼子等等。据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透露,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国产奶粉的市场占有率达60%,但此后很大部分消费者转向洋奶粉,目前洋奶粉已占据我国奶粉市场的半壁江山。

  有数据表明,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洋品牌的婴幼儿奶粉已经占据了80%-90%的市场份额,国产奶粉在高端市场的份额受到严重挤压。这能怪国内消费者“崇洋媚外”,不爱民族品牌吗?当然不能,只能怪国内乳企太不争气。

  2008年是中国乳业的分水岭,三聚氰胺事件使中国乳业遭受重创,国内大量消费者对中国乳企丧失信心。之后,国内乳企一直乱象不断、丑闻迭出,皮革奶、奶粉含导致婴儿性早熟的激素等等,不断打击着国内消费者。实际上,国内乳企早已进入了一种“一损俱损”的状态只要一家乳企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就对整个中国乳业的信心减少一分。

  从行业发展规律看,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国内乳企本该进行深刻反思,视产品质量为第一生命,才能重新赢得消费者。但中国人口基数大、市场潜力巨大,使乳企形成了问题重重却屡教不改的心理基础出现质量问题,无非就是舆论上一番不痛不痒的谴责,不会给企业带来伤筋动骨式的损失,乳企违法付出的成本远远小于所获暴利。

  企业无良、监管缺失,面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乳企,消费者会用脚投票,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的企业,被淘汰也许是他们的最终命运。2011年,我国共吊销注销食品和工业产品企业生产许可证1.5万张,依法吊销注销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证426家,淘汰了40.4%的乳制品企业。

  四成国内乳企被淘汰,就意味着洋品牌有机会增加中国市场的份额。2011年7月,占全球乳制品交易量1/3的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宣布,将斥资2.6亿元在河北玉田县新建一家牧场。该公司同时表示,未来5年在河北建设牧场群。很显然,一些洋品牌不满足于仅仅将产品出口到中国,已经开始在中国本土兴建牧场,意在占领中国更大的市场份额。随着中国关税的进一步降低,将更加有利于国外乳企进军中国。国内乳企再不思进取,丧失本土市场话语权也不是危言耸听。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