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奶粉市场

【每日经济新闻】奶粉市场“土洋之争”或将升温

2011-10-28 中国食品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国内品牌竞购惠氏的消息虽遭否认,却将中国奶粉市场中的“土洋之争”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国内品牌竞购惠氏的消息虽遭否认,却将中国奶粉市场中的“土洋之争”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近年来,中国奶粉在外资品牌的“集团式入侵”下,丢失了高端市场的半壁江山,但中外婴幼儿奶粉究竟“差”在哪里,却谁也说不清。一位年轻妈妈告诉笔者说,大部分年轻妈妈对于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了解仅停留在“进口”和“国产”的判断层面,对其他“门道”基本处于茫然。既然如此,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消费者对中、外奶粉品牌的在选择时的迥异态度呢?


  
  多年品牌积累形成消费惯性
  
  面对目前洋奶粉“口碑更好”的状况,全国乳品标准委员会副主任杨月欣教授认为,主要是消费者对国产品牌存在认识方面的误区——此前几年间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是造成消费者对国产品牌不信任的直接原因。
  
  但经过年初“史上最严厉”行业整顿,中国奶粉产业已经今非昔比。年初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对市场上23个品牌的国内外婴儿配方奶粉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国内外品牌在产品质量方面并没有太大差异。
  
  这样一来,品牌力上的差距就成为左右选购过程不容忽视的主因。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对笔者表示,由于国外品牌较早入驻市场,品牌营销的影响已经带动了消费惯性,消费者对于国外品牌认同度较高是客观存在的。不过,他认为这样的市场格局只是中国奶粉市场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通过严酷竞争存活下来的品牌,将属于更有实力的企业,也更能获得消费者信赖。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分析称:“目前我国乳业已发展到行业整合阶段,市场分割局面已初步形成,品牌塑造正在进行中,预计未来行业格局将更加集中。”也就是说,现阶段中国奶粉市场上国内外品牌的同台竞争,是中国奶粉市场走向成熟的必要过程。
  
  洋品牌无力“围剿”国产奶粉
  
  由于洋奶粉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曾一度出现“量价双涨”的狂潮。这不光令消费者无奈,更打击了舆论的信心,产生国内奶粉品牌会遭到洋品牌“围剿”的担心。业内人士显然并不这样想。
  
  乳业资深专家陈渝认为,从中国市场巨大的体量和消费的特殊性上来讲,任何一个行业、尤其是食品行业,都不会发生国外品牌“围剿”国产品牌的情况,更不会出现所谓国产品牌的全军覆没。
  
  实际上,洋奶粉的“金交椅”坐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稳当。自5月以来,中国进口奶粉量连续下跌,8月共进口12377吨全脂奶粉,同比下跌42%。
  
  而在国际品牌无法企及的二三线城市中,国产品牌的渠道和销售正在迅猛成长。仅2011年上半年,伊利奶粉收入就高达31亿元,同比增长33%。在各大外资品牌虎视眈眈的环伺之下,伊利等国产品牌正依靠“更接近母乳"、“更适合中国宝宝”等核心优势,打下自己的“江山”。近期伊利第十亿罐奶粉已于总部隆重下线,更是体现了来自市场的认可。
  
  土洋之争即将“白热化”
  
  既然国际乳业品牌垂涎中国市场,绝不放弃进一步扩张的可能,但又无力“围剿”国产企业;国产乳企同样在深耕二三线市场的基础上,寻求高端产品线的突破点,意图一举改变现有市场格局,双方的竞争必将面临白热化。
  
  一方面,国内乳企遵循“奶源为王”、“绿色产业链”等战略构想,与外资品牌争夺奶源基地的布局。据悉,今年6月,伊利在宁夏吴忠的液态奶基地提前投产,将产自宁夏的高端乳制品推向全国;几乎是同一时间,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斥资2.6亿元人民币入驻河北省玉田县新建牧场。
  
  另一方面,产品端的竞争更是如火如荼。为了树立国产奶粉核心竞争优势,国产乳企正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从品质上寻求突破。据了解,早在2004年,伊利集团即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研究所、荷兰LIPIDNUTRITION公司、南昌大学等国内外权威营养研究机构,发起全球首个针对中国母乳的科研项目。该项目采集了全国多个城市的母乳样本,并在此基础上发布了首个“中国母乳数据库”,致力于向中国消费者提供“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和营养需求”的产品。
  
  “每六个宝宝里就有一个是喝伊利奶粉长大的,”张剑秋笑着对笔者说,“未来这个数字还将更大!”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