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超市 食品企业 变相涨价

【证券日报】超市货架变“瘦身秀场” 食品企业纷纷变相涨价

2011-07-08 中国食品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虽然作出承诺的企业不再明目张胆的串通涨价,但其却纷纷对各自的产品搞起了“减量不减价”的动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因此,凡是涉及到百姓餐桌上的食品饮料,社会各界一直以来均是十分关注。

  此前,为了稳定物价,发改委在今年的前几个月频频约谈各行业协会。其中就包括部分食品、饮料企业,而这些企业也迫于公众压力做出了不涨价的承诺。不过,此后的种种事实表明,虽然作出承诺的企业不再明目张胆的串通涨价,但其却纷纷对各自的产品搞起了“减量不减价”的动作。

  

对此,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就表示,“企业的这种行为就是为了绕开发改委"约谈"的限制,实质上已经构成了变相涨价。”

  超市货架变“瘦身秀场”

  而记者在走访了多家超市后也发现,食品饮料货架似乎已经变成了部分产品的“瘦身秀场”。

  在很多超市的饮料货架上,可口可乐公司旗下的可口可乐、雪碧、芬达三款主流产品纷纷从600毫升装减少到了500毫升,但价格却并没有变化。

  而其竞争对手百事可乐公司同样将旗下的百事可乐、七喜、美年达三款产品的包装从600毫升装减少到了500毫升。

  对此,百事公司称,经过18个月的市场测试,发现消费者更喜欢500毫升的包装,这一举措与全球发展趋势相一致—,即消费者单次饮用量越来越小。

  而早在2008年,可口可乐就率先将旗下易拉罐产品由355毫升缩水至330毫升。此外统一鲜橙多由500毫升变为450毫升,雀巢原叶换装后也从500毫升减至480毫升。

  除了饮料外,多个品牌的酸奶分量由原来的每盒125克变为现在的每盒100克。乐事薯片的每罐净重也从原来的120克减至110克。

  成本压力是主因

  对于诸多食品饮料企业的变相涨价行为,梁铭宣表示,企业的涨价行为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食品成本也大大增加;其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了包装物流等环节价格的上扬;最后,人力成本的上升。而这些成本的上涨使企业利润被压缩,为了缓解成本上涨所造成的企业损失,而又不违背发改委稳定物价的要求,企业就通过变相涨价的行为将上涨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此外,在发改委约谈部分涨价企业后,国企和外资企业的外应可谓大相径庭。在国企积极响应的同时,外资企业则变化不大。

  对此,梁铭宣认为,事实上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价格的高低是通过市场需求和供给双方的运行力量来决定的,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上,企业的涨价都会相当谨慎,因为企业很可能因此而丢失市场份额,外企在经营管理中自然也了解市场的运行规律,面对成本的上涨,分析当前的市场情况,外资企业认为通过涨价既不会影响其当前的市场份额,也不会使企业自身利益受损。然而,外企更愿意通过变相涨价的方式来协调与政府的关系,达到利润的最大化,而国企是由国家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其主要的管理力量在国家政府,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