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殡葬暴利 食品安全

殡葬暴利与食品安全问题

2011-04-08 中国食品投资网
 

  刚过去的半个多月里,中国的媒体给公众一口气上了两道主题新闻大餐。一道是“清明节大餐”,主菜是当代中国殡葬行业之怪现象,向公众展示了诸多黑幕、潜规则;另一道是稍早的“3·15套餐”,主菜则是食品安全,配之以服务行业的霸王条款以及坑蒙拐骗等等。不知道中国公众有没有腻、有没有烦,我们这些做菜的,上自“大师傅”下至“帮工”、“学徒”——也就是新闻从业人员,实在有点烦了。
  
  君不见,年年“3·15”,年年过清明,最近十多年,哪一次主菜不是这两样?
  
  

指责新闻从业者不用心显然说不通。除了这两样,这两个时节里哪有什么事情比它们更具社会意义、和人们生活更密切相关、更容易吸引人们关注?而且,为了防止公众吃烦,媒体已想了不少办法在调剂。比如“清明节大餐”的几道主菜:殡葬暴利、豪华墓地、胡乱收费、炒卖墓地,每年都会应时应景地改变一下上菜顺序;而3·15食品安全的主菜地位长期雷打不动,但菜式上却也不断推陈出新:瘦肉精、三聚氰胺、地沟油、苏丹红……偶尔还真能给人以“惊喜”之感。
  
  但这两道大餐的新闻指向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清明报道直指殡葬之市场无序、管理失灵;“3·15”报道指向则是食品生产、流通、监管不善,不管这“菜”做得如何花样百变,不管是今儿多一勺醋少放点盐,明儿不烧本地产的改烧外地的,后儿加点不明所以的“添加剂”,但公众心知肚明,问题还是若干年前的那些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公众更清楚,这些事情不是“3·15”或“清明”这两个时节前后才出现,从而被媒体关注到的,它们年年、月月、天天都在这里那里上演,只不过恰好碰上了这两个日子,可以用“大餐”的形式,把同类问题聚拢到一起集中讨论一下。因为,如果不让问题集中爆发一下,别说公众已经见怪不怪,更加不容易触动某些政府部门。说白了,媒体无非是通过造声势、造规模,试图刺激某些日渐麻木的神经,促使被民众关切的这些日积月累的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而已。
  
  清明集中曝殡葬,“3·15”集中曝食品安全、产品质量,这样的新闻现象在时下的中国还有不少。比如春运时节集中曝交通运输部门的服务问题,大学毕业前集中曝就业难、就业歧视……所有这些集中报道,都存在着一道绕不过去的现实的“槛”。那就是,所有的问题始终都存在,虽然媒体的报道许多次都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并也解决了不少问题,但相同的问题依然会反复出现。即便身为总理似乎也会力不从心,比如2008年三聚氰胺大暴发之后,温总理曾言用两年时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但是2011年,“瘦肉精”横空杀出。说“横空”,其实夸张了,因为大家都知道,瘦肉精在中国无处不在,只要想找,总是能找出来的。
  
  啥叫新闻?用老百姓口头语来说就是“新鲜事儿”。食品从田间地头出来,经过一系列加工、检验送上餐桌;当有生命消散,社会相关的制度安排,能让活着的亲人对后事的处理感到顺心安心……一切顺顺当当那不是新闻,一旦有了反常那才是新闻。然而,当一切反常都不再让人觉得“新鲜”,那就一定意味着我们的社会治理程序出现了系统性问题。问题未必都很大,但当它一点一滴积累,慢慢腐蚀了人们对社会常态的正确认知,那就真的可怕了。
  
  同样是中国这块土地上生产的食品,出口到日本、欧美,供应香港、澳门,还有供应一些特殊场合比如奥运、“两会”却能够建立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并能够保证99%以上的安全。这样的新鲜事儿,近来有许多媒体关注,也让人振奋。有关部门开始在国内试点针对中国消费者的食品生产流通标签制度,让食品安全每一环节都可以核查,可以责任到人,亦让人欣喜。
  
  这让我们知道,很多问题并非不能解决,只不过习惯性地漠视,习惯性地不需要承担责任,不被追究,所以有些政府部门也就习惯性地不做。我们期待着,更多本该“新鲜”如今却成为常态的问题,都能得到制度性的解决。我们期待着“正常”不再成为新闻。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