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绿色食品

四川拟向“绿色食品”大省进军

2009-04-13 中国食品投资网
 

  山东烟台的一棵绿色有机白菜,出口到日本,售价约50元;一棵我省自产自销的白菜,售价顶多5元。10倍价差在于有无“绿色”二字。

  “从土壤到餐桌”全程监管的绿色食品,好处在两端。在市场端,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日益重视,产品虽然贵点,但还是越来越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生产端,生产者虽投入稍高,但收益远比非“绿色”高。我省9日召开的全省绿色食品工作会议上传出强烈信号:向“绿色食品”大省进军。

  先行者尝到“绿色”甜头

  邛崃市高埂镇的上百亩油菜地里,竖着“全国绿色食品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牌子。正是依托这样的标准化生产基地,成都市新兴粮油公司“新兴牌”一级压榨油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董事长董国华介绍,凭借该产品,公司成为成都加盟连锁店及大型用油企业、大中专学校的定点供油单位,省外市场也不断开拓。

  同样的故事在四川丹丹调味品有限公司上演。2006年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后,2年时间,公司的生产基地就从原来的5000多亩,扩大到2万多亩,产值也翻了近3番,达到1.3亿多元。

  文君茶叶有限公司的曾旭则表示,绿色食品认证对土壤质量、农药化肥的使用、仓储运输、产品包装等都有严格评价体系,“有这样的‘准绳’,产品品质有保障,市场竞争力更强。”

  “绿色食品不同于企业自身的品牌,是企业发展可共同借用的牌子。”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邓彬如是说。目前,绿色食品标志已经在日本、新加坡、法国、美国等注册,“这相当于就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认可,将有利于我省绿色食品的出口。”四川丹丹调味品仅去年就出口创汇达200多万美元。

  已建成15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苍溪县是全国雪梨标准化生产基地之一,涵盖9个乡镇,80个村。运山镇文庙村就是其中之一,在200多户村民的家中都有一份《苍溪县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田间管理手册》。苍溪梨专业合作社社长张斌说:“有雪梨的生产管理标准,大家就自然照着做,技术也可提升了。”

  双流县永兴镇村民李玉琴在该县有机食品标准生产枇杷合作社打工。她也有收获:“有人手把手教,种枇杷不长进都没办法。”不仅如此,在家门口打工的李玉琴腰包也渐渐鼓了,“通过分红、托管等方式一年至少也有3000元的收入。”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是绿色食品的生产源头,更是提升我省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阵地。”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商贸科科长丁信才介绍,目前,我省已经成功建成枇杷、水稻、玉米、油菜、柠檬、雪梨、猕猴桃、茶叶、高粱、小麦等15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211.4万亩,涉及175万种植农户。

  向“绿色食品”大省迈进

  四川是全国的农产品供应大省,然而,绿色食品工作我省只位居中上水平。“这与农业大省的身份有些不相称”,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周南华感叹。

  周南华介绍,截至2008年,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171家、产品730个,企业数仅占全国的2.8%,产品数仅为全国的4.2%。“尽管我省绿色食品基地分布不均、专业人才较少,但企业和产品的数量在逐年上升,政府的投入也在加大。”

  今年,省农业厅首次从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中安排100万补助经费用于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与此同时,我省绿色食品认证检查员与标志监管员已经瞄准从总共不到70人的数量上升到各100人的目标。

  在向刚刚被农业部正式批复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苍溪、安岳、旺苍、富顺等4个县7个基地的授牌后,今年我省将再创16个基地,创建数量在22个开展相关工作的省市中位居第三。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