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食品 监管码

食品安全法二审:监管码制度删除

2008-08-26 中国食品投资网
 

   由于反对意见较多,进入二审的食品安全法草案(下称“草案”)删除了“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实行监管码制度”的规定。

  这意味着,主要由国家质检总局在推进的该制度,将不会获得法律支持。事实上,国家质检总局的推进之举,近来已受到来自企业和舆论的质疑。

  8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四次会议,对包括草案在内的数部法律案进行审议。这是该草案第二次接受人大常委会审议,去年12月曾进行了初审。

  初审草案中明确规定:“国家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实行监管码制度。”同时,这项制度被作为重要内容,在多项条款中出现。对此,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马勇表示,食品行业高度重视。今年3月18日,中粮长城酒业、中粮营销、娃哈哈、达能、伊利等53家食品名企齐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讨论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码制度的利弊和可行性。

  在实施电子监管码制度的问题上,国家质检总局曾表示,这是一项利国、利民、利企、利商的德政工程,也是全国质检系统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但上述食品企业认为,鉴于电子监管码制度对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作用微乎其微,却需要整个社会付出高昂的成本,因此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是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

  商务部、工商总局提出,电子监管采用何种方式,“尚需进一步论证”。它们建议将上述条款修改为“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逐步实行电子监管码制度”。而一些地方和单位则提出,实行食品安全监管码制度会大大增加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加重企业负担,因此建议删除相关规定。

  草案于今年的4月20日向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截至5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收到各地人民群众意见11327条。据悉,其中“许多意见反对这一制度”,认为电子监管码技术刚起步,在赋码方式、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还有待验证,建议删除监管码的内容。

 有意见认为,监管码制度只能解决溯源问题,不能解决生产中的假、次问题。而该制度要求在每一个独立包装上赋予唯一代码,食品加工企业操作难度大,需增加人力、财力,加重企业负担,甚至大量小企业和小作坊根本无力支撑监管码的运行。

  其后的5月26日到28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副主任委员刘锡荣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率领相关人员到河南省调研,有当地企业提出,实施监管码制度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意义不大。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