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粮价

国际粮价狂飙 中国是否能独善其身

2008-05-14 中国食品投资网
 

    国际粮价一路走高,并引发各个粮食进口国和国际机构高度紧张。中国13亿人口的粮食问题,在继石油、矿产之后进入全球关注的视野。

    “目前,受影响最大的是广东一地,因为当地以大米为主食,且泰国大米在当地比较有市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说,全国其他地方受国际米价的影响要小得多。

    其实,国际大米市场是一个很小的市场。全球大米产量约在4.25亿吨,而贸易量只有0.27亿吨,贸易程度只有6.4%,所以最大的出口国泰国的米价就成为国际米价。

    长期跟踪研究中国粮食问题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卢锋认为,除大豆外中国粮食消费对外依存度小,且价格管制较为严格。与国际价格相比,国内粮价上涨尚属温和,而短期内政府有能力继续维持低价。

    不过,中国始终不能摆脱在粮食问题上的压力。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宏观经济分析师邢自强把这种压力概括成两个方面:首先从需求上看,中国13亿人口正在面临食品结构转化和升级,更多的肉类和高蛋白食品成为消费偏好,而这需要更多的粮食来转化。

    其次从粮食供给角度来看,短期内从农业技术上提高产量的潜力并不大,所以主要是耕地问题。土地是稀缺资源,应该用在效益最好的领域,而农业是效益相对最低的领域之一,所以长期看来,若政策不干预,土地天然具有不断向其他用途转化的倾向。“我们观察到2003年是土地转化最剧烈的一年,之后政策慢慢在收紧,近几年基本上转化得很少了。国内的粮食产量也从2003年开始回升。”

    “18亿亩土地红线问题,这是中国在粮食问题上的底线,任何政策也不敢触动。土地的级差地租问题会影响小部分土地的用途发生转移,但土地并不是铁板一块,也是有进有出,动态平衡。所以在粮食问题上我们还是比较乐观。”邢自强说。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到2007年中国已连续4年大丰收,接下来出现歉收的概率会加大。从历史统计来看,中国粮食生产约5-6年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内丰收、歉收、平产均可能出现。但专家们认为对此无须过分担心。“4年丰收积累下来,中国目前粮食库存远远超过国际标准,自给率达到95%以上,所以粮食问题很安全。”牛犁说。

    从政策上看,上届政府和本届政府都高度重视农业,推动了免税、补贴等政策来鼓励种粮,而且近年一直在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支持和保护农业和粮食。“中国粮食价格以前就比较低,逐渐提高问题不大,所以中国在粮食价格孤岛上,应该守得住。”邢自强说。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